林巧稚:医生的一半是天使

2017-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值得一提的,是协和医院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仁心.最著名的故事就发生在林巧稚的身上.据说当年林巧稚报考协和医学院的时候,参加一门笔试,正好在门口遇到一个病人晕倒,到底是参加笔试呢,还是把病人送去医院呢?林巧稚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然后就回家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因为有一门***没有参加.但非常意外的是,她居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因为校方看到了这个行为,认为这才是一个大夫的品行.医德是每个医生的"必需品".然而,现如今医疗制度更注重效率,讲求技术.因此,在考核体系中应给予医德一定的权重,

值得一提的,是协和医院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仁心。最著名的故事就发生在林巧稚的身上。据说当年林巧稚报考协和医学院的时候,参加一门笔试,正好在门口遇到一个病人晕倒,到底是参加笔试呢,还是把病人送去医院呢?林巧稚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然后就回家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因为有一门***没有参加。但非常意外的是,她居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因为校方看到了这个行为,认为这才是一个大夫的品行。

医德是每个医生的“必需品”。然而,现如今医疗制度更注重效率,讲求技术。因此,在考核体系中应给予医德一定的权重,建立底线意识。要提高目前整个医生队伍的职业艺术修养,比如救死扶伤这些最起码的职业素养。

在位于北京东单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座铜像——一位妇人怀抱着一名婴儿。每位参观者,尤其是身为人母的妈妈们总忍不住在铜像前驻足。铜像上的这位妇人弯弯的眼,慈祥的皱纹,专注地看着怀中的婴儿。眼神中流露出的温柔就像是在看自家的孩子。她就是林巧稚,虽然没有自己的儿女,却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母亲。

林巧稚有许多“头衔”——“万婴之母”、“卓越的人民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成功奠基了妇产科领域中的几个亚专业或者亚学科,比如说产科、妇科,以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林巧稚一生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但人们记住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在她高超医术之外的仁爱之心。

1901年10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21年夏天,20岁的林巧稚离开了家乡,乘船来到了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林巧稚从在协和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时宫缩来了,产妇屏住气,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而她一声不吭。

当实习大夫时,她就知道为产妇哪怕擦擦汗、拉拉手,都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成为著名专家后,她还是愿意摸摸病人的头,掖掖病人的被角……她的一启齿、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了对病人深切的关爱和理解。

有人说,林巧稚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产妇怎样地焦躁痛苦,只要她走过去,拉着手说上几句话,她们就都会平静下来。

医院和病房就是林巧稚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

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她总是下班最晚,离开医院前还要到病房巡视一遍。

提到林巧稚,不得不提她所供职的协和医院。众所周知,在中国医学界,协和是一座高不可及的高峰。协和医院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豪与全球首富洛克菲勒捐赠创建的。在创办之初,所有的标准都是最好的:花重金买下王府井口的豫王府,由世界最著名的设计师设计,包括一个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本土运来的。

当然硬件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软件。协和医院创办的时候集合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14年协和医院开班的时候只招了7个人,而8年之后,第一届协和医院的毕业生只毕业了3个人。它的那种严谨、苛刻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到协和医院当学生,意味着暗无天日,当时的协和医学院内部有个词叫“协和脸”,就是整天一张苦瓜脸,因为学习太累了,就是这样一个还算大的基数,筛选出极少的精英。

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妇科有一个美国科学家,他对门诊、住院病人一点兴趣都没有,天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搞实验。他取笑林巧稚说:“你们这些女人,搞妇科?这是一门科学,不要以为给病人擦擦汗、捏捏病人的手就能当教授。”结果第二年协和医院就把这个教授开除了,聘林巧稚当教授,当妇科主任。

这就是协和医院的精神。它无论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医学精神上,都是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协和医学院看重医生的品行,破例录取了林巧稚,可能就没有了后来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如果不是协和医院的仁爱精神,就不会有林巧稚取代美国教授,成为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患脑血栓后返回。

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这是她一生为我国妇婴健康付出的最后努力。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病逝。她终身未婚,不停忙碌。她的精神穿越时空,2009年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既定的天使,也没有人是天生的魔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就要看,外界环境激发了哪一样。尽管医学被称颂为天使的职业,但有道德巨人,也一定有道德侏儒。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医生都自觉成为道德楷模,因为道德偶像的感召和仁爱之心与博爱情怀的宣导无法抵御技术崇拜下制度化的商业贪婪。

于是就有了一些医院对医生素养的考量居然是“不出事故”,“没有纠纷”,而做了多少台手术,发了多少篇论文,卖了多少药,有多少门诊量、住院量也成为评价医生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考核,其意义在于提高医生的业绩和效率,使医院、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个人则是岗位提升、薪资增长,整体呈现出一种技术为先、效率为先的医院文化。

这样的制度仅仅倚重医生的科学素养,将人文素养束之高阁。现代医疗制度应该在医学精神上有更多的扶正,给予医德以适宜生长的土壤。

毕竟,医学并不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正如一位医生所言,医学永远也无法包治百病,但完全可以暖百家,安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