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的恙在古时是 大漠风沙万丈 她终没等到一句别来无恙
前几天在敦煌游走的时候,看了一场情景剧《又见敦煌》,渐次出现的人物中,有一个奇怪而陌生的名字——“米薇”。
“米薇”是谁?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知道了,她是一位外国女子,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人,17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繁华使得沿线各国商贾往来经营贸易,而米薇的丈夫纳奈德就是众多商人之一。
或许在1700多年前的某天,纳奈德带着妻子和女儿踏上了这条繁华而遥远的道路,将妻女安顿在敦煌后,他便往来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但在某一天,纳奈德一去没了音讯,一年又一年。
于是,在一个夜晚,就是永嘉二年(公元308年)6月22日那个夜晚,在一间能望见星空的土坯房内,米薇辗转难眠。她思念他的丈夫,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回来,不知道他身在何方,口渴了是否有水,夜冷了是否有被;或者,他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敦煌的烈日晒裂了大地,月亮清冷了大漠,他是不是也一样在思念她?
此间静谧,无人应答。
可是呵,想念如刀。
她披了一件薄衣,起身下床,坐在一张或许一推就歪倒的旧桌旁,借由昏黄的油灯,再次给丈夫写了一封不知道是否能够收到的信:
——永嘉二年6月22日的夜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起身,决定再写一封信,我亲爱的丈夫纳奈德,我一次又一次给你写信,但从未收到过你的回信。
这种凄惨的生活,让我觉得我已经死了。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你写信,但从未收到过你的哪怕是一封回信。我对你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我所有的不幸就是,为了你,我在敦煌等待了三年……
一个外国女子,带着女儿在遥远的他乡苦苦守候了三年,只是期待在某一天等到心爱的丈夫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原来,人类的爱情呈现方式也不分国界,中国古时痴情女子为丈夫等到海枯石烂,从青春到年暮;思念边关从军的丈夫夜夜泪湿衣襟,从青丝到霜华,而几乎同一时期的外国女子的思念,同样深刻。
其时,米薇并不知道,她永远也等不到她的丈夫纳奈德了,也永远不会收到她的这封信了。因为,信使刚刚走出玉门关,便被骤起的风沙吞没,他死在了玉门关边上,在厚厚的黄沙之下。
时光荏苒,时局动荡,边关风云与边关风沙撕咬着敦煌郡城池的每一寸城墙。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着走上街头,目光呆滞,但心中泛起微芒,她在千人千面中寻找他的模样,穿越举世洪荒,寻遍了万人,但终不是他。
除了晚秋风声,万物喑哑。嚷嚷过客,要么是面黄肌瘦身材瘦小,要么是年轻的戍边将士。
大漠风沙万丈,敦煌古道残阳,米薇始终没等来一句别来无恙。
她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语言,渐渐消失在满天飞舞的黄沙之间,连同这座城池的繁华。
次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09年至公元311年,“天下大旱,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
而彼时,米薇写给丈夫的信件静静地躺在沙漠深处的一个烽燧里,一层又一层的沙,一层又一层的光阴,一个百年又一个百年。
朝序更迭,战乱频仍,西域小城所有的繁华与苦寒,终被流沙吞噬。
时光来到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朝政府宣布闭关丝绸之路,敦煌就此彻底尘封,之后的千百年间再也没有人踏足这流沙漫天的大漠小城,而米薇写给丈夫的情书早已深埋在沙下。
直到1907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来这里探险,除却带走数以千计的莫高窟国宝壁画和经卷外,还有米薇写给丈夫的这封情书,和这封情书在一起的还有其他7封商务信件。
大漠的狂风吹来了流沙又吹走了流沙,那个烽燧已经坍塌,裸露着,任狂风流沙经过又经过,而那封信件,就这样露出一角,斯坦因不费吹灰之力扒开黄沙,一方折叠整齐、细心捆扎的邮件完好无损地躺在眼前,他得意地顺手塞进了口袋……
当我们知道敦煌价值和这封信件的时候,时光已然又是百年。
据说,那个藏在烽燧下面的邮件包长10厘米、宽3厘米、用丝带细心捆扎,一共8封信。而当这些信件重现尘世的时候,国外历史学家纷纷为之惊叹,他们看到了中国中世纪丝路的繁盛、当时的物价、贸易的品类、中原的战乱,以及彼时中原的经济……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信使的经历,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他骑着骆驼踏出边关前往撒马尔罕时,内心一定是笃定的,或许米薇的信件找不到主人,但是其他7封商务信件还需要他一一送达。
我们还可以想见,信使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当暴风沙席卷而来的时候,他抱着邮件包在一处烽燧下躲避,意识到逃不过这场劫难时,他将邮件包藏在了烽燧下。
——或许,应该是这样的吧。谁知道呢?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这封信件目前在距离中国9000公里外的大英博物馆,后来被世人称为“敦煌最美情书”。
而那个叫米薇的痴情女子,或许还在日夜遥望着古道关口玉门关,期盼信使为她带来丈夫的消息,甚至期待在这个敦煌小镇,和自己的丈夫会有一次相遇。 摄行江湖:旅行者。旅游专栏写作,摄影。VX:w59742169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