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的外孙 金婚伉俪和他们的六个外孙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唱歌间隙,姥姥王淑荣给外孙海龙端水喝.海龙在咖啡馆唱歌.16年前 豫剧名家"卖唱"收养5个孤儿16年后 孩子反哺要为老人办金婚典礼本报记者 张乔普 李 娜 文 丁友明 图再过3天,王宽.王淑荣夫妇又要带着6个外孙去杭州,参加浙江卫视第七季<中国梦想秀>"梦想盛典"的录制.10天前,老人和6个外孙的故事感动<中国梦想秀>全场,孩子们的梦想让<中国梦想秀>梦想助力团和300位梦想观察团成员集体"爆灯".74岁的王宽

唱歌间隙,姥姥王淑荣给外孙海龙端水喝。

海龙在咖啡馆唱歌。

16年前 豫剧名家“卖唱”收养5个孤儿

16年后 孩子反哺要为老人办金婚典礼

本报记者 张乔普 李 娜 文 丁友明 图

再过3天,王宽、王淑荣夫妇又要带着6个外孙去杭州,参加浙江卫视第七季《中国梦想秀》“梦想盛典”的录制。10天前,老人和6个外孙的故事感动《中国梦想秀》全场,孩子们的梦想让《中国梦想秀》梦想助力团和300位梦想观察团成员集体“爆灯”。

74岁的王宽是国家一级演员,戏迷们对王宽夫妇这对豫剧伉俪并不陌生;含辛茹苦照顾6个孩子16年,本报连续的报道让读者对他们的爱心也不陌生。可当孩子们在节目中含泪说出他们为老人准备的“惊喜”,电视机前的绿城观众依然为之动容。

昨日,本报记者再次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探访“惊喜”背后的“郑”能量。

郑州孩子的梦想

在浙江卫视“爆灯”

6月6日晚上的《中国梦想秀》栏目,让不少坐在电视机前的郑州市民和现场观众一起抹泪。来自郑州的“渐冻人”王海龙坐在轮椅上,演唱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正当梦想助力团的爱心纷纷涌向海龙的时候,他却说出了一个让大家惊讶的梦想:希望今年为姥爷姥姥举办金婚典礼。

“渐冻人”,医学上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目前仍无有效疗法。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被冻住一样自下而上慢慢失去机能,直至呼吸衰竭死亡。“以前可以弹键盘,去年手不能动了。我不知道我这个病将来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就不能唱歌了。”海龙说:“姥爷姥姥为我们操劳了十几年,我们希望他们在结婚50年时有一个完美的金婚纪念。”

王海龙口中的姥爷姥姥就是豫剧艺术家王宽、王淑荣。今年74岁的王宽和70岁的王淑荣都是著名的豫剧演员,两人因豫剧结缘,几十年艺术生涯两人捧回了100多项大奖,豫剧大师常香玉曾评价王宽是一个有独创性且难不倒的演员。

现在,两位老人家里共有6个孩子,除了王海龙一人是他们的亲外孙之外,其余5人全是收养的孤儿。从1998年抚育这些孩子起到现在,两位老人照顾、培养这些孩子已经整整16年。

“金婚不办,天理不容!”听完海龙他们的梦想,“梦想大使”周立波当即表示:“我来全程策划。”梦想助力团的7家企业纷纷向老人鞠躬,愿意提供一切帮助;300位梦想观察员眼含热泪,无一例外摁下了同意的按键。这是《中国梦想秀》第七季开播以来,第二次“爆灯”通过的梦想。

王淑荣说,在现场曾经拒绝办典礼的王宽老师也已经想通了:“孩子们长大了,这是他们的心愿,我们要满足孩子们的心愿。”她告诉我们,再过一个月,他们的金婚典礼将在郑州举办。

豫剧名家茶楼“卖唱”养育孤儿

1998年,王宽夫妇回老家淮阳探亲。一个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孩子名叫袁钱粮,出生后8个月父亲去世,未满周岁时母亲改嫁,是爷爷奶奶将他拉扯大的。王淑荣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爷爷,就在爷爷双手接钱的时候,袁钱粮突然跑上前来恳求:“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长大了像您一样当演员。”

这之后,又有几个孩子牵住了王宽夫妇的心:汪海波、汪文胜、汪雯、汪欣,加上已经收养的袁钱粮和自己的外孙王海龙,三居室的房子,安顿了6个孩子。几个孩子没有郑州户口,当时交不起高额的借读费,王宽夫妇就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找校长、说好话,当南阳路一小答应接收孩子的时候,王宽在办公室给校长跪了下来……

王宽夫妇不仅供孩子们读书,还教他们学艺。一个孩子学一门乐器,一个小乐队就组成了。这次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海龙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就是哥哥、姐姐、妹妹为他伴奏的。

夫妇俩每人一个月3000多块钱工资,一下子要养活6个孩子。国家一级演员、当过郑州豫剧团副团长的王宽放下身段,和票友们一起走进省会街头的茶楼“卖唱”。

王淑荣回忆说:“被点一次五六十块。”不过,年届花甲、名气很大的王宽在茶楼却“叫好不叫座”,拼不过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他一晚上只能唱上一两段戏甚至被“剃光头”。孩子们也都记得那段日子:“有时候我们早上起来练功,就看到姥爷闷闷不乐地回来,回家后一声不吭,喝闷酒,有时还落泪。”

即使这样,老人们却没有放弃。16年栉风沐雨,如今,6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老大汪海波当了司机,老二汪文胜、老三袁钱粮做了教练,老五汪雯在幼儿园做老师,老六汪欣已经是河南工程学院大四的学生。

孩子们要为姥爷姥姥办金婚典礼

6月13日晚,郑州农科路一家咖啡馆里,王海龙坐在轮椅上,轻轻地唱着《橄榄树》。几首歌下来,王淑荣连忙拿着水杯凑上去,让孩子喝口水。一周在咖啡馆唱三个晚上,一晚上两小时十几首歌,虽然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不过海龙觉得自己“不是个废人,不再是姥爷姥姥的累赘了”。

“这两年一直吵吵着要自己养活自己。”王淑荣说,海龙以前弹键盘,手不能动以后,就开始学唱歌:“去年跟我说,姥姥,你给我准备个话筒,把我推到二七塔下面,我唱歌能养活自己。”

“我要攒钱给姥爷姥姥准备金婚典礼。”唱歌间隙休息的海龙,笑着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海龙他们的梦想并不是心血来潮。

王宽是以戏扬名的。1956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到淮阳招生,15岁的王宽瞒着爹娘报了名,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1965年,王宽与师妹王淑荣在青藏高原喜结良缘。从此,二人唱遍西藏,被誉为“金豆子”。直到1982年,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

“我们结婚那时候很简单,就是领个证,然后把两床被子抱到一张床上。”王淑荣说。

也正是听姥爷姥姥说起过这段往事,海龙他们记在了心里。汪欣说:“姥姥从来没有穿过婚纱,我们一定要让姥姥漂漂亮亮地穿一次婚纱。”

“当时《中国梦想秀》节目组问我们有啥需要帮助的,我们说没啥需要的,我俩现在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有7000多元,我们生活挺好。节目组要资助,也应该去资助比我们更需要的人。我们想海龙这孩子身体不好,能在梦想秀的舞台上唱首歌,也算圆梦了。

后来他们就跟孩子们联系,庆祝金婚这事,我们也是录节目那天第一次知道。”王淑荣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小细节:“王宽一听孩子们的梦想,当时就反对。不过导演在旁边一个劲摆手,不让我们说不同意,我们也只好答应了。”

当我们问到节目播出后,两位老人的生活是否发生变化?王淑荣老人说:“亲戚朋友打电话多,他们说是哭着看完的,其实也没什么变化。”

现在的王宽,已经是做过三次心脏搭桥手术的老人了。孩子们早已长大成人,老人再也不用去“卖唱”。不过,街头义演、去老年公寓的演出却还在继续: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救助西瓜哥的现场总能看到他们一家子的身影。“每次有什么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响应。我们年龄越来越大了,只要活一天,我们的善事要继续做下去。”王宽说。

正如节目中“爱心助力大使”朱时茂说的那样,两位老人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技艺,更是怎么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