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润金有多少钱 图文:公益中国候选人完美公司古润金

2018-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我们以此为目标,不断创新追求,直至接近."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由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投资设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生产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护肤品等大众消费日用品而著称.截止到目前,完美国际机构达5家,在全国设立了33家分支机构,同时,还开设了3000多家完美专卖店,产品市场在香港地区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不断拓展.古润金有多少钱 图文:公益中国候选人完美公司古润金2002年6月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我们以此为目标,不断创新追求,直至接近。”

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由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投资设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生产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护肤品等大众消费日用品而著称。截止到目前,完美国际机构达5家,在全国设立了33家分支机构,同时,还开设了3000多家完美专卖店,产品市场在香港地区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不断拓展。

古润金有多少钱 图文:公益中国候选人完美公司古润金

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完美公司在国内率先通过四项权威认证,即保健食品GMP认证、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3月,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严格审核,完美公司又顺利通过清真食品认证,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古润金有多少钱 图文:公益中国候选人完美公司古润金

完美公司一贯秉承“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永续经营”的企业理念,积极配合国家方针政策,在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取得卓越成就。正如完美公司董事长、马来西亚皇室拿督古润金太平绅士所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是,我们以此为目标,不断创新追求,直至接近”!

古润金有多少钱 图文:公益中国候选人完美公司古润金

“我也曾经贫困过,是因为那些爱心慈善人士的帮助,我才有了现在的成绩……我这样做慈善事业,不为别的,只希望起个带头作用,让大家都来关心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我也用行动来证明,慈善不分国界,也不分种族。”

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副董事长许国伟以及总裁胡瑞连,身为海外爱国华裔却满怀“实业报国”志向,十二年来致力于建立、发展完美事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三位领导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拳拳的爱国之心时刻不忘造福桑梓、回报社会,将慈善、博爱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

(一)出身清贫,辛勤加智慧创造财富

1959年,古润金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个清贫的华裔家庭。他的祖父是广东中山市人,在上个世纪之初,为了避战乱,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讨生活。

“我的童年是非常辛苦的。”古润金说,虽然祖父和父亲都非常勤劳,但两代人的努力,并未使家里的经济状况有太大的改观,他们的生活依然艰辛。少时的他就曾面临失学危险,后来到一所慈善人士捐建的中学读书,免去了学费负担,学业才得以顺利完成,这段生活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虽然清贫的家庭并未给古润金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祖辈勤劳和坚韧的作风在他的身上得到进一步的延续。投身社会之后,他一直坚持兼职,高峰时期,他在自己做建筑公司老板的同时,还兼职三份工作,一边推销保险,一边卖年货。

“那是我最为多姿多彩的一段生活。”古润金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生活的华人生活都很艰难,很多华人都选择兼职,同时做几份工。经过几年积累,他创办的建筑公司已渐渐走上正轨,公司规模虽不大,但管理构架非常清晰,这让他可以抽出空闲时间,从事第二第三职业。

记者问他:“办公司的同时做几份兼职,精力上可以兼顾吗?”

“只要你愿意做,精力是可以挖掘的。”他说,对待贫穷,有人认为忍一忍就习惯了,结果这一忍就穷了一辈子;但如果你拒绝受穷,选择抗争,这样前半生也许会非常辛苦,但后半生就可以过得好一点,“我选择了后者。”

因此,工作之后,“别人早上六时起床,那我就四时起床;别人晚上十时休息,我就工作到凌晨再睡;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我愿意去尝试。”古润金说,刚刚工作的前十几年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都不超过六个小时。

“我相信努力了肯定就会有结果的。但是,不要跟牛比。”古润金总结说,辛勤加智慧,才能创造财富。

(二)情系家乡,回中山二次创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多年奋斗,古润金的事业已有长足发展,他广泛涉足

房地产、建筑、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成为马来西亚有名的青年企业家。

1991年,来自家乡中山市的考察团到马来西亚,作为当地华人代表之一,古润金与祖国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对国内的发展状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于家乡人发出的“欢迎回国创业”的邀请,古润金非常认真地记在了心里。

“我是带着浓郁的乡愁回到中国创业的。”他说,“我一直记得祖父和父母用洋铁桶封住猪油,寄到中山亲戚家的事。”这份乡愁从祖父踏上离乡之旅起,就一直绵延不休。他对身边的华人朋友说:“当年祖辈们的条件那么苦都敢于出来闯世界,如今我们的条件与他们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为何不抓住机会闯一下呢?而且这也是回报家乡的大好机会呀!”

1994年,古润金回到家乡广东中山市,创办了中山市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它由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以生产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居日用品和美容

护肤品等大众消费品而著称。

“我把新公司当作是我的二次创业。”古润金说,从公司初创时亲自设定公司的市场计划和事业手册,到最后确立“建立完美事业,拥有完美人生”的经营理念,公司的每一步发展无不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公司创立之初,他每天的工作时间经常达到18个小时,频频往来于全国各地,亲自为员工授课、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如今仍让老员工们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董事长居然和他们一样挤公汽、坐中巴,乃至骑着自行车、

摩托车送货、讲课。原来,创业之初,古润金就和伙伴们约定:“我们要让大家看着我们是怎样从无到有的。”而今,他这种踏实、肯吃苦的作风,已经成为完美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但作为国内第一批直销企业,和其他同行一样,完美在国内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1998年,国家全面禁止传销,完美公司的业务运作也几乎陷入停顿。如今提起这段经历,古润金非常佩服当时中央政府的果断:“当时这个行业刚刚兴起,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看到做传销赚钱,不少投机分子也涌了进来,局势非常混乱。

‘一刀切’的政策看似粗暴,但与后面的‘转型企业’政策相结合,充满了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当时的混乱局面。”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他认为,其实完美等正规的直销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作为当初的十家“转型企业”之一,古润金旗下的完美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直销企业。2004年,他又在江苏扬州成立了一个占地面积达350多亩的生产基地。

对于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对待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古润金说:“我的宗旨是随缘。要看时机是否成熟。”去年,他在中山开了一家五星级的酒店,对于外间流传的完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的说法,他笑着解释说:“主要是因为企业有这方面的需要。”

(三)慈善事业,成事业发展动力

采访中,相对于自己的创业史和完美公司的发展,古润金似乎更愿意谈自己的慈善事业。

对于远赴延安的捐资助学之举,他由衷而发地说,自己少时就是靠慈善人士的鼎力捐助才得以完成学业,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慈善事业就像一场接力赛跑,要有人接棒,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现在自己有这个能力了,就尽量多做一些。”

“我一直认为,送给小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念书的机会。”古润金说,“家庭出身不能选择,但智慧是不分贫富的。智慧从哪里来?靠教育!”“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写自己的人生。”

而他在国内的慈善之举,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公司刚开业时——他向中山市博爱医院捐款10万元,而当时公司还未赢利。“父母一直告诫我,不可忘本,有能力就要多做一些。”他说。

如今,12年过去了,他在全国各地的各项捐款捐物已超过一亿元,范围涉及希望工程、西部水窖、无偿献血、健康快车、拥军爱国、医疗慈善、敬老爱幼、体育卫生、文化文艺等多个领域。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之本,而做慈善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做支撑。对于这“一出一进”,古润金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企业做大了就不再是个人的企业了。这块土地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赚钱的平台,那么作为公民,企业也有义务回报社会,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样的理念下,1998年夏华东地区发生水灾,古润金在第一时间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救灾物资和36万元的现金,用28辆大卡车送往灾区。而这时,他的完美公司正经历着中国直销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对此,他说:“做企业的,表面目的是赚钱,但赚了钱之后都面临一个深层问题:即怎样用钱。这就涉及三个方面,个人、他人、社会。我用赚的钱回报社会,帮助他人,人们会更容易认同你的事业、接受你的产品,进而促进产品销售,让你赚更多的钱。

这就是我经常对公司员工提起的‘舍得’的道理。”他认为,国内的慈善事业还未形成气候,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古润金的慈善之举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早在马来西亚时,他就因公益事业的巨大贡献,而获得国家元首封赐的“太平局绅”及“皇室拿督”勋衔。在国内,因为多年不懈的慷慨义举,他已先后获得16个县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并荣获中国青基会授予的“希望工程贡献奖”称号;2006年4月,他又被中国民政部评为“2006十大慈善家”。

对于慈善事业,古润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宏伟目标:捐资建设100所希望小学。“如今,我已建成了51所。”他说,把这一目标讲出来,也是在给自己施压。“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