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规则知乎 围棋规则之辩

2018-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今的围棋,是世界上最牛的体育竟赛项目.它有五六种竟赛规则,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种竟赛项目可以和围棋"媲美".所以我一直认为围棋实在不应该混入体育圈,给公平的体育竟赛添乱.我们一直号称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又是围棋的发源地.怎么就连小小的围棋规则都统一不了?对此,我也一直耿耿于怀,真是不吐不快.围棋规则知乎 围棋规则之辩围棋规则的演变历经数千年,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乱.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尴尬.人说世事如棋局,透过小小的围棋规则的演变,就能深切领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围棋

当今的围棋,是世界上最牛的体育竟赛项目。它有五六种竟赛规则,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种竟赛项目可以和围棋“媲美”。所以我一直认为围棋实在不应该混入体育圈,给公平的体育竟赛添乱。我们一直号称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又是围棋的发源地。怎么就连小小的围棋规则都统一不了?对此,我也一直耿耿于怀,真是不吐不快。

围棋规则知乎 围棋规则之辩

围棋规则的演变历经数千年,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乱。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尴尬。人说世事如棋局,透过小小的围棋规则的演变,就能深切领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围棋规则的混乱,最初起于中日围棋之间。我在史话中谈围棋演变时曾提到过,在此,再补充一下细节。中国围棋规则的基础是:子空皆地,提证死活。这完全符合围棋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数子法规则也是最合理的。围棋是模拟人类生存的游戏,围地和吃子是下围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人(子)生存。

围棋规则知乎 围棋规则之辩

用子占地是为了自己生存,用子围地是为同伴提供生存空间,这是子空皆地的概念。到终局时,判定棋子的死活,是看棋子能不能被提取,不能被提取的就是活棋,能被提取的,一律是死棋,这就是提证死活的概念。

围棋规则知乎 围棋规则之辩

日本围棋规则比目法其实也源于中国。“目”是日本语,意思是“空”或“地”。中国古代称“道”或“路”,现在叫“空”或“地”,意思是一样的。作为规则,如果在保证棋盘上子数相等,用比较双方围地的多少判定胜负是完全可行的。

可以说比目法和数子法是相通的,只是计算方法不同。问题是,日本人的观点是“唯目是地”,曲解了围棋的本意。日本人围地做什么?唯一目的是为了争胜负。这样日本人就不自觉地把围棋从艺术变成了体育,但他们仍坚信,围棋是艺术。

更可笑的是,日本人自以为是,认为子不是地,所以最后的单官也没有意义,不收单官。由此产生一系列他们意想不到的麻烦,复杂的不说,就连最简单的“盘角曲四”死活问题都无法解决,只能硬性规定是死棋。按理说,日本人做事是挺严谨的,可我一直想不明白,这样一个围棋规则,为什么能在日本流传几百年,还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日本人就这么奇怪。

现在世界公认,日本人对围棋的发展贡献巨大,我却不以为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自有我的道理。上面说的规则,是发展,还是添乱?这是其一。其二,日本人取消座子,是不是进步,不要忙着下结论。这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论述过。

取消座子引出了贴目问题,贴目从无到有,从4目半到7目半,谁能证明,那个更科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日本人还比中国人做得好一点儿,人家起码还有统计数据,中国人倒省事,脑筋都不动,就学了日本人,在建国后把规则改为取消座子,黑先行,还二又四分之三子(相当于5目半)。

历史原因,情有可原。可在2000年的时侯,又是脑筋都不动,开个会就把黑还子改成三又四分之三子(相当于7目半),理由是日本人的15000盘的统计数据。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中国人就这么没脑子?什么东西都得学别人的?有权就这么任性。

日本本因坊秀策曾推论:如果黑白双方着手都是最佳,那先行方便宜三目半,相当于一又四分之三子,吴清源大师也赞同这一说法。同现行规则比,相差2子。如此巨大的差异,不能不让人怀疑现行规则大有问题。再回到古人的座子制,还能随便低估古人的智慧吗?我不知道古人用座子是不是为了抵消先手之利,但客观事实是,它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我曾设想过,如果现在恢复座子制(还棋头暂且不论),先行还一又四分之三(相当于3目半),我估计黑白胜负依旧是五五开。

有人可能不信,那我们就看现在,五月份,柯洁和阿尔法狗的三盘棋,第一盘柯洁黑棋输四分之一子,这盘棋放在20年前,柯洁反而赢四分之三子。规则变动看来挺合理。但后面两盘阿尔法狗黑棋都是中盘胜,那是不是让得还不够?有人会说三盘棋说明不了问题,况且柯洁和阿尔法狗不是一个档次。

好!那我们再看一看2000年规则变动前后,棋坛有什么变化。也许所有的人都没有留意,2000年后职业比赛的结果,中盘胜明显增多(只是凭感觉,没有准确统计,我已开始做这项工作),代表性人物是90年代“半目胜负”的李昌镐和2010年后“场均一条龙”的时越。

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黑棋负担增大,下棋时就会把棋撑得很满,尺度又很难把握。

局面要么大胜,要么鱼死网破。很少走到收官。黑白胜率更接近50%,并不能说明贴目更合理,恰恰说明了下棋更象掷色子,而且是世界上最华丽的色盅。这样,围棋又从体育变成了赌博,以前这么说,可能会遭人骂。自从阿尔法狗胜了以后,那些人不都说自己不会下棋了吗?

不觉得现在的围棋比赛大杀大砍,有复古之风吗?日本人开始取消座子,是他们认为座子限制了围棋的变化。可他们下来下去,搞出了一大堆定式,这些定式对围棋变化的限制,一点儿都不比座子少。他们发明的“小目”就真的比星位更有价值?他们发明的“贴目”发展到现在,搞得人人都不会下棋了,转了一大圈,好象又回到了远古。

最后总结一下,日本人对围棋的贡献,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日本人像鲶鱼,把中国围棋这坛死水搅起了浪花,让我们重新领略围棋的神奇。同时,他们又把水搅浑,让我们不得不动动脑子,怎样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人就是因为觉得对围棋贡献巨大,才不肯低头认错。所以,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对日本人把话讲清楚:功过相抵,就不追究责任了,从今往后,回到正路上来,好不好?

上世纪70年代,台湾有个应昌期老先生,看到了围棋规则的混乱,立志要统一围棋规则。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围棋,独创应氏规则。起初,我并不看好这个规则能推广成功。但经过几十年后,应氏规则大有后来居上的感觉,让人不得不重新正视它。

应氏规则的基本原则还是中国的数子法,只是为了要通过规则,解决特殊棋形的所有判例,毕其功于一役。所以规则中发明很多新名词,制定了很多新规矩,又是文白夹杂,生涩难懂。更让认想不到的是,老先生专门设计了配套的棋桌棋凳,其中包括那个正好能装180颗棋子的神奇棋盒。

为了推广他的规则,应老先生更是不遗余力,87年开始自费创办应氏杯职业围棋锦标赛,冠军奖金40万美元。那个时侯的中国大陆,谁要有40万美元,能上中国富豪榜。

40万美元,往那儿一摆,再送一套红木家具(棋桌棋凳),用我的规则,如何?谁又好意思拒绝呢?就这样,应氏规则成了正式比赛规则,应氏杯已经第八届了,目前仍然是奖金最高的围棋赛事。1997年,应老先生去世,它的儿子继续老子的事业,并于2002年成立了围棋教育基金会,在世界范围推广应氏规则。

很明显,应氏规则的推广,是靠钱砸出来的。如果真是一个能包罗万象,解决所有难题的终极规则,那我们应该举双手赞成。真的如此吗?我不敢妄加评判,因为说实话,从它出现到现在,我都没完全看懂,不是笨,是看不下去。

不过没关系,有人看得懂,陈祖源先生在他的《围棋规则新论》中这样评价:”应昌期先生确实有一些很深刻,很有意思的思想,但是他的研究缺乏现代的科学方法,没能把他的思想上升成为严谨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看到的只是星点的思想火花,有真知灼见,也难免偏盲缪误。”。陈先生说得很婉转,后面他还是肯定了应昌期先生对围棋规则的贡献,他也是在应昌期先生的影响下,开始研究围棋规则的。

我与陈先生有同感,应老先生好像有些走火入魔。他总想追求完美,世界上那有完美?复杂的规则暂且不论,谈点儿简单有趣儿的。象应老先生发明的棋具,看起来挺完美,但当下完棋,要根据规则填满计点,把所有棋子一个一个在棋盘上摆放整齐,总觉得这事有点儿滑稽,像小孩子玩游戏。

本来就是要数这百十来个子,用这办法也没方便到哪儿去,关键是不符合成年人的做法。还有让老先生尴尬的事,围棋中有公活的情况,开始老先生提出”空属邻子“,这样严格分配公空时,有时会出现几分之几的复杂情况,这时的公空填满计点就无法操作,总不能把棋子掰几瓣放棋盘上吧?无奈,老先生只好妥协,改为”空属邻界“,不管什么棋形,双方都对半分了。

2008年,中国人又搞出来个智运会围棋规则。围棋协会的华以刚先生称:这是向统一迈出了一大步。傻子都看得出来,这是个和稀泥的规则,据说陈先生也参与了,可没起多大作用。应氏又赞助了全套的红木家具,规则立马就写成填满计点了。有时侯我就想,要是马云能像应老先生那样该多好!马云买一个足球运动员花的钱,差不多可以养活所有的围棋运动员。那样,围棋规则还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很多人都盼望围棋规则统一,现实却是越统越多。其实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单纯论述那种规则更好,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些千奇百怪的事,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就是再有100个像陈祖源这样的专家,也是无济于事。这让我又想起法远禅师的那句:“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我好象又有了新的感悟,如果这世界真的黑白不分了,我们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