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王铭章 1938年武汉公祭抗战殉国川军将领王铭章

2019-04-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民革命军一二二师中将师长王铭章,1937年9月从四川德阳誓师出发,1938年3月到达山东滕县,抗击日寇.3月17日下午5时,身中数弹,英勇牺牲.……1938年4月6日,国民政府举行褒扬会,王铭章的遗体寻获后,中央国民政府决定:追赠王为陆军上将,特予国葬,颁发国葬费四万元,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并原籍四川省新都县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遗体运到徐州,经武汉.重庆.成都,沿途各界民众迎柩,隆重公祭.公祭王铭章 1938年武汉公祭抗战殉国川军将领王铭章注:<新新新闻>报,1929年9月1日创刊,

国民革命军一二二师中将师长王铭章,1937年9月从四川德阳誓师出发,1938年3月到达山东滕县,抗击日寇。3月17日下午5时,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1938年4月6日,国民政府举行褒扬会,王铭章的遗体寻获后,中央国民政府决定:追赠王为陆军上将,特予国葬,颁发国葬费四万元,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并原籍四川省新都县建墓立祠,以彰英烈而慰忠魂。遗体运到徐州,经武汉、重庆、成都,沿途各界民众迎柩,隆重公祭。

公祭王铭章 1938年武汉公祭抗战殉国川军将领王铭章

注:《新新新闻》报,1929年9月1日创刊,终刊于1950年1月13日,是成都市建国前出报时间最长的一份民办商业性报纸。它以成都市为中心,影响力辐射至四川各地,甚至滇黔陕甘接壤之处、省外、海外也有它的读者。它自办了印刷厂,自建的报馆大楼是当时成都市的最高建筑。

公祭王铭章 1938年武汉公祭抗战殉国川军将领王铭章

1938年3月17日,在台儿庄战役中殉国的川军将领王铭章。

抗战时期中国通讯照片,原图说:战地服务童子军高举王铭章将军的遗像,引导阵亡英雄的花圈灵车。(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9日,将军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

公祭王铭章 1938年武汉公祭抗战殉国川军将领王铭章

原图说:穿戴整齐的海军队伍倒背着枪支,紧跟陆军队伍后方,为王铭章将军送葬。

原图说:一个战地救亡服务队宣传团,为王铭章将军送葬。

原图说:汉口男女童子军组成的鼓乐队为王铭章将军送葬。

原图说:同业公会及工会的代表队伍为王铭章将军送葬。(横幅上标示为:汉口市广货同业公会、轮航货运业……)

王铭章

字之中,1893~1938,成都市新都县人,川军著名将领、122师师长。徐州会战时奉命驻守滕县。1938年3月17日,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王铭章在守城战中以身殉国。滕县一役,122师击毙日军4000余人,全师5000余人几乎全部阵亡。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感慨,"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表现王铭章是自杀殉国。但据滕县保卫战时任在122师任代理排长的幸存老兵叶光文证实,王铭章牺牲后,他亲耳听到王铭章贴身侍卫李绍坤介绍了当时情况:1938年3月17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在重炮与飞机的掩护下攻入城内,守军与日军再次展开肉搏,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遭到敌人的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当场牺牲。"当时他看到将军死状惨烈,肠子都流了出来。"

电影《血战台儿庄》是出于艺术的考虑,对于王铭章的牺牲做了艺术加工,但《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在国内外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到现在都有不少人误以为王铭章"自杀殉国"。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扬令,追赠王铭章陆军上将。

据史料记载:1938年5月9日,将军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一幅:"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新华日报》派代表参加公祭并致悼词,悼词最后称,王铭章将军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牺牲的,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

张澜为其遗像题词:"席卷青徐势正危,孤军捍寇苦支持,一城守死悲罴家,千载留名说豹皮。部属半为猿鹤侣,魂归应是雨风时。恍然纸上须眉动,酣战犹惊飒爽姿"。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的讲演。

武汉公祭仪式结束后,王铭章灵榇被运回四川老家,灵柩所到之处,群众路祭络绎不绝。忠骸运到新都县后,新都县各界人士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随后,王铭章被安葬于专祠墓园。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对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