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鹏电话 董云鹏:扎根地质工作 争创一流成果

2019-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董云鹏,男,1967年10月出生,现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董云鹏电话 董云鹏:扎根地质工作 争创一流成果担任<Gondwana Research><Geoscience Frontier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质论评

董云鹏,男,1967年10月出生,现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董云鹏电话 董云鹏:扎根地质工作 争创一流成果

担任《Gondwana Research》《Geoscience Frontier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质论评》等国内外主流地学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等。

坚持一线教学,重视教书育人

董云鹏教授执教至今,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尽管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每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带领本科生野外教学实习。在教学中,重视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抓好教和学的全过程。

董云鹏电话 董云鹏:扎根地质工作 争创一流成果

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讲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他时刻重视自己的师德修养、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楷模,把“言传身教”寓于课内课外。希望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薪火相传。

董云鹏电话 董云鹏:扎根地质工作 争创一流成果

注重团结协作,培养青年人才

他带领年轻教师共同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时刻为他们创造机会、推动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多方努力,为学校争取到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2 2”联合培养学生的机会;积极帮助联系、推荐青年教师7位、学生6位出国深造。

作为西北大学首个受奥地利“欧亚—环太平洋学术网络组织”的资助者,他努力工作、热诚待人,深受奥方好评,突破了9个月的资助规定,延长资助期限至2年,并3次资助他主办双边野外考察和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十余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十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培养博士的工作,开拓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了“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献身科学研究,争创一流成果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董云鹏教授瞄准大陆动力学国际地学热点问题,长期坚持在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从事着高危的野外地质研究工作。2001年,他和团队老师带领5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天山野外研究过程中,突遇山洪暴发,危机之中用绳子将大家拴在一起,手挽手23次蹚过洪流才回到帐篷营地。

凭借不畏危险、团结奋进的精神,4位队员分别成为煤炭航空遥感公司、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中科院环境研究所的中层领导和科研中坚力量。

2012年以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扎根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区坚持野外研究,在氧含量不足内地百分之五十的恶劣环境中,和团队成员团结拼搏,经受了严重缺氧和高原反应的考验;在无人区经历无数次陷车、挖车,熬过了无数次的无助和绝望;夜晚帐篷里气温只有零下20度,蜷缩在两床棉被、两个睡袋里依然不能抵挡的刺骨寒冷中彻夜未眠;尤其是2013年野外工作中不幸感冒,冒着高原肺气肿的危险,仍然坚持完成工作。

凭着对事业的挚爱,经受住了考验,足迹遍及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野外调研资料,在中央造山系研究中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为西北大学、为构造地质学科锻炼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

董云鹏教授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地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重视教书育人,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目标;注重团队的协同合作和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志在献身科学研究,以创一流成果攀科研高峰为己任。为地质工作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和突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