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上陨 五丈原上的全身而退

2019-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公元 234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第五次北伐中原.    打仗,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但粮食问题一直是蜀军的软肋,让诸葛亮非常头疼: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只打了二十多天,蜀军就没粮了,陈仓城一时又攻不下来,只好撤军;第四次北伐,蜀军和魏军在天水一带为抢割麦子,打了几仗,蜀军虽然占了便宜,但军粮也耗光了.五丈原上陨 五丈原上的全身而退随后,蜀军后方粮草转运又发生问题,督粮官李严因无法及时输送粮食,竟然假传诏令命蜀军撤了回来."这一次,再也不能因粮食问题而让北伐大业功亏一篑了."

    公元 234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第五次北伐中原。

    打仗,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但粮食问题一直是蜀军的软肋,让诸葛亮非常头疼: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只打了二十多天,蜀军就没粮了,陈仓城一时又攻不下来,只好撤军;第四次北伐,蜀军和魏军在天水一带为抢割麦子,打了几仗,蜀军虽然占了便宜,但军粮也耗光了。

五丈原上陨 五丈原上的全身而退

随后,蜀军后方粮草转运又发生问题,督粮官李严因无法及时输送粮食,竟然假传诏令命蜀军撤了回来。“这一次,再也不能因粮食问题而让北伐大业功亏一篑了。”诸葛亮痛定思痛。

    诸葛亮有“招”。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发明家。他发明制作了一种名叫“木牛流马”的轻便型运粮车,下坡时可以自由滑行,上坡时人推它也不费劲,在蜿蜒的蜀道上随意走,大大降低了运输的劳苦。有了这个物件,他也不用绕陇右攻魏国了,直接走褒斜道出斜谷口,出了斜谷口就是关中平原西部的郿县。于是,一路上“吱吱呀呀”的木轮小车,跟随着 10万征伐大军,穿山越岭,出现在斜谷口。

五丈原上陨 五丈原上的全身而退

    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一样没有闲着,这三年休战期,他把关中西部打造成了铁板一块。上邽的军屯、南安的冶铁一直搞着,又主持穿凿了成国渠,引千河水从陈仓到槐里,恢复了关中西部的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赢得了民心。可以说,西府的老百姓对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并不感冒。

五丈原上陨 五丈原上的全身而退

    得知诸葛亮又要来了,司马懿遂引军渡过渭河,背水扎营,屯兵于今眉县第五村一带,挡住了蜀军沿渭河南岸向东进攻长安的道路。

    诸葛亮出了谷口,没有率军东进,而是西上五丈原。五丈原南北长 13里,东西宽 3里,三面临空,两面环水,像琵琶俯卧于秦岭北麓,渭水之南。“此处进可攻,退可守,蜀国弱小,不能遭遇大败,所以占据此原,先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瞭望着原下川道,对姜维说。“丞相你看,渭北台塬地带,如果被我军占领,可以隔断魏国东西联系,我军也便于西向陈仓取粮。”姜维献计。“此乃长久之计。”诸葛亮点头命令,“速领一支军马渡河夺取北塬。”

    不料,诸葛亮的意图被魏将郭淮识破,等蜀军赶到时,郭淮已抢先一步占据了北塬。

    现在的形势是:五丈原东有司马懿主力挡道,西有阳遂屯兵设饵引诱,郭淮隔河呼应,诸葛亮想东进长安,非得和司马懿主力大军决战不可。

    诸葛亮当然想战了,但司马懿不给他决战的机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是个大问题。”司马懿对手下说。他盘算着再次通过一场消耗战让蜀军粮尽撤退。

    史载,魏蜀战争就在眉县第五村一带展开。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那意思是说:你司马懿就像妇人一样宅在家里,你作为大将军胆小如鼠,羞不羞?

    司马懿接到礼物啥反应史书上没记,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看群情激愤,就说:“那就上表请战吧!”于是写了个奏章,派人送给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

    曹睿不答应请战,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碰巧诸葛亮又派人来下战书,司马懿作出一副忍无可忍的样子,咬牙说:“诸将准备战斗!”诸将鼓噪着要冲出营去,此时辛毗赶忙立在军门下,大声说:“皇帝谕旨,谁敢违背!”司马懿无奈地摆摆手,命令诸将:“算了,都回来吧。”

    下战书的使者回去一说,诸葛亮冷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司马懿难道不知?他这是借皇帝的嘴,堵众人的口呀!”“司马懿还有啥话没?”诸葛亮问使者。“哦,他还打问了丞相的睡眠和饮食情况。”使者答。“你咋说的。”“如实相告。我说丞相吃得少,睡得少,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要亲自批阅……”“他咋说?”“他摇了摇头,没说啥。”“唉——你下去吧。”诸葛亮咳嗽了一声。

    诸葛亮明白,司马懿又跟他耗上了。但也别无他法,只有作久留之计,于是在五丈原一带分兵屯田,与当地居民共同耕作,安然相处,如此魏、蜀两军对峙了一百多日。

    秋季,诸葛亮的病越发重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在给刘禅派来探望的使者李福交代完后事后,唤来姜维和杨仪。“打仗这事,好比两个人打架,挑起战斗容易,全身而退不容易。昔年我们第一次北伐,赵云率偏师出箕谷,虽然失利,但能迅疾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王平在马谡主力兵败街亭后,所部千余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

    于是全营军士统一起来,得以平安归还。所以,赵云、王平二位将军,没有因战争的失败而受到处罚,王平反而获得奖赏和提拔,实在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战争中全身而退的道理……”“丞相的意思是……”姜维问。“我的身体不争气……这次必须得撤军,司马懿知道我死,必然要追赶,如何从容退兵,我有一计……”姜维赶忙凑到诸葛亮的嘴边……

    史载,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马懿听到了一些风声,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事先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反旗鸣鼓,故作决战姿态。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那“诸葛”帅旗犹在,又见“诸葛亮”的身影在大旗下闪现,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

    “大将军,我看蜀军是虚张声势,追吧!”郭淮磨刀霍霍。

    “不可!将军忘了昔日王双、张郃将军是怎么死的吗?”司马懿摆手阻止。 5年前,诸葛亮从陈仓撤兵,大将王双追击,在陈仓道中伏阵亡; 3年前,名将张郃同样追击蜀兵,在天水木门道中伏被乱箭射死。

说起来,张郃之死和他司马懿有脱不开的干系,当时张郃说归众勿追,可司马懿不听,执意要张郃追赶,没想到让张郃送了命,想起来这事都心有余悸。诸葛亮此人“诡计多端”,擅长在退兵时使“拖刀计”,此次退兵恐怕还是这个路数。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

    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前后部队,迅速安全转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等司马懿确信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失望无比的司马懿登上五丈原,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发现布局严整有序,不觉叹曰:“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大将军,那个蜀国使者走后,你不是还给我们说‘诸葛亮食少而事繁,岂能久乎!’你早预料到他活不久啊!”跟随一旁的郭淮不甘心地说。

    司马懿仰天,叹口气,自嘲道:“我能判断活人的事,不能判断死人的事呀。”

    此事后来被当地百姓编为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广为传颂。

    “死诸葛走生仲达”运用的是“金蝉脱壳”的兵法策略。《三十六计·混战计·金蝉脱壳》云:“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意思是说: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敌人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隐蔽地转移主力。”

    《三十六计·按语》指出:“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在军事平衡被打破的局面下,在混乱之中保持清醒认识,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战略目标的谋略。

    “金蝉脱壳”不同于“走为上”。“走为上”计,是说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还是避其锋芒,保留实力撤退,所以《三十六计》把它归于《败战计》,即失败后相对于投降或讲和之外的最佳选择方案;而“金蝉脱壳”则是乱局之中把握主动的一个分身手段,可以是逃跑,也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