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公”传说寻踪

2017-09-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菜篮公"故居遗址 一到汤埕村,61岁的村民林在明.59岁的村民林标春就乐于充当我们的向导.所到之处,接触了很多人,不论男女老少,无人不晓"菜篮公"的事迹;他们如数家珍,就像讲述一个当代人的故事.近年来,时有各地人士前来探访,汤埕因此声名鹊起,村民深感自豪. 我们先到謷峰宫.该宫设有3个灵位,第二个灵位便是"菜篮公".原来还供有"菜篮公"塑像,毁于"***"期间,现仅存香炉.六七百年来,村民将"菜

“菜篮公”故居遗址 一到汤埕村,61岁的村民林在明、59岁的村民林标春就乐于充当我们的向导。所到之处,接触了很多人,不论男女老少,无人不晓“菜篮公”的事迹;他们如数家珍,就像讲述一个当代人的故事。近年来,时有各地人士前来探访,汤埕因此声名鹊起,村民深感自豪。 我们先到謷峰宫。该宫设有3个灵位,第二个灵位便是“菜篮公”。原来还供有“菜篮公”塑像,毁于“***”期间,现仅存香炉。六七百年来,村民将“菜篮公”奉为神明,初一、十五香火不断。

在宫中,我们还看到一块倾圮的石碑,所记为“菜篮公”主持三修謷峰宫之事,但因碑文多有磨损,难以完全解读。 走出謷峰宫,我们来到桥亭。桥亭是地名,也是一座廊桥。据介绍,廊桥为“菜篮公”亲手所建,保存完好。穿过廊桥的是当年的交通要道,相当于如今的省道。铺路石被过往行人磨得油光发亮。廊桥周围那几座木房,应是当年的店铺和客栈,除了一小店仍在惨淡经营之外,其他房屋早已人去楼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里想象昔日的熙来攘往、热闹繁华。

告别廊桥,我们去长寿桥。该桥为水泥桥,系1999年改建,名叫陈克明长寿桥。据介绍,过去这里并没有桥,过往山涧是靠石磴,但也叫“四百四孺桥”。这里有一个传说流传极广,方圆数百里,几乎无人不知。传说“菜篮公”444岁那年,有一天,路过这里,看见两个小孩在山涧里洗黑炭,便问:你们干什么?小孩回答:洗白炭。“菜篮公”哈哈大笑,说:“我陈俊活了四百多岁,从来没有听说过黑炭能洗成白炭。

”不久,“菜篮公”便赴阴间报到去了。原来阴曹地府早已听说人间有一个漏过无数次点名的人,之所以漏点了“菜篮公”,是因为写有陈俊名字的那张纸条,不知怎么被搓成纸钉,钉在阎王的生死簿上,阎王才一直没有点到名。于是,阎王就派了两个小孩,其实是两个鬼子,并用“黑炭洗白炭”的计谋,引出阎王“漏簿”的人。不料“菜篮公”中计了。 过了长寿桥,我们前往“老人后”。这是一个小自然村,也是“菜篮公”出生、生活的地方。

“菜篮公”故居已不复存在。宅基地变成一块半荒芜的番薯地。据介绍,深翻时,可见地基。宅基地右侧,有3个像巨人一样的相依相偎的奇形青石,所以这里又叫“青石坵”。可惜这3个奇石已被人开采,失去了一个标志,也失去了许多遐想。宅基地附近,有一口古井,虽已废弃,但从不干涸,而且清冽。我们请在场的农民用锄头柄探其深浅,约有两米深。据介绍,有一年久旱,水位落到很低的时候,有人发现井底有一只大缸,缸内有很多拳头大的鹅卵石。

站在水井边眺望,青山环抱,感觉这里是一个很漂亮的小盆地,而且属于“后有靠,前有峰,左右可相抱”的那种风水宝地,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有山涧蜿蜒而下,流水潺潺,两旁梯田层层叠叠。正在田里劳作的村民说,踏入烂泥田,便可踩到许多树桩。这也可从后山瑶岭的那首题诗得到佐证。这首诗是拔贡林起渭题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初秋。诗中写道:“片石危如削,流泉韵似弦。振衣一***,声出数峰前。岚翠晴犹滴,林深夏亦寒。翛然逢野老,闲与觅芳兰。”可见,这里曾经林茂、水丰,鸟语、花香。因此,时至今日,这里仍是长寿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