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惠近为什么不见了 陈大惠 那个害了无数人宣扬封建糟粕的东西

2018-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么,我到底为什么反对<弟子规>呢(以下部分内容摘自网上文章,以及我自己的观点,汇集如下):一.核心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私塾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另一名私塾秀才贾存仁修订改编的启蒙教材.其中依照<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代圣人立言的二元对立.一元绝对的单面口吻,列举规定了少年儿童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陈大惠近为什么不见了 陈大惠

那么,我到底为什么反对《弟子规》呢(以下部分内容摘自网上文章,以及我自己的观点,汇集如下):

一、核心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私塾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另一名私塾秀才贾存仁修订改编的启蒙教材。其中依照《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代圣人立言的二元对立、一元绝对的单面口吻,列举规定了少年儿童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

陈大惠近为什么不见了 陈大惠 那个害了无数人宣扬封建糟粕的东西

这种以等级森严的天、地、君、亲、师为本体本位,以少年儿童为驯服对象的单面规约,从一开始就违背了以人为本、自由自主的主体意志,以及平等自愿、相互遵守的契约规则。

我认为,《弟子规》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核心,即君臣观念、主奴意识,它一是反科学;二是反民主;三是反人性。这个槽点是贯穿全篇的,是《弟子规》的灵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不管其中是否还有一点劝人不喝酒、讲卫生、不要自暴自弃、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闪光点,这灵魂本身,就是一个会污染现代幼童思想的“死魂灵”。

陈大惠近为什么不见了 陈大惠 那个害了无数人宣扬封建糟粕的东西

上面说了,《弟子规》只是清朝的一个秀才所作,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只强调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虚伪将取代真诚,根本不会有气宇轩昂的骏马,而只会有温顺听话的蠢人。

陈大惠近为什么不见了 陈大惠 那个害了无数人宣扬封建糟粕的东西

这本书满足了很多人想约束弟子.子女,以达到听其摆布的贪心。因为这本书是约束弟子孩子的,而不是约束他们的。他们可以乱做,而弟子就得听他的。然而,生孩子,收徒弟,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服务于自己的吗?这是在生奴隶吗?从《弟子规》问世到现在二三百年,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大德推崇过它。

《弟子规》根本算不了儒家的经典。自这个弟子规诞生以来,我们看到他同朝代的大学问者纪晓岚,刘墉没有弘扬过,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虚云大师也没有弘扬过,著名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更是半个字没有提过这个《弟子规》。

这一点大家可以自己读一下记录善人一生的最重要的书《王凤仪年谱与语录》,没有半个字提过这个《弟子规》,现代的南怀瑾大师,讲中庸,讲大学,讲论语,但是就是没讲过《弟子规》,不仅仅没提过《弟子规》,甚至还反对《弟子规》。

看看第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就觉得非常可笑,圣人是自己封的吗?反而是现代的一些所谓“学者”,大讲特讲,大推特推,满足的是什么人呢?迎合的是什么人呢?

二、细节篇

其实槽点比比皆是,随便拾摘出一个,都是违背现代文明精神的。随便列举一二,以增强说服力。

1、【冬则温,夏则清】,说的是二十四孝中的9岁男孩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为父亲温暖被窝。这种让未成年的孩子为成年父亲尽心尽孝的规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被当作一种美德宣传提倡,在全球化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却被普遍认定为反人性的违法行为。

2、【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所提倡的更是以亲长为本、以死人为本反而以本人为奴的自轻自贱的愚忠愚孝,借用鲁迅写在《二十四孝图》中的话说,诸如此类的孝道宣传,“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与现代文明社会优先对待相对弱势的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的价值规则恰好相反。1994年12月8日的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正是这样的一句“让领导先走”,活活葬送死了288名中小学生的生命。

4、【道人善即是善】这句话问题就很大,我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太多时候言不由衷,明明不好,也说好,难道这是善吗,【扬人恶既是恶】这句话,太片面,太绝对,更是误导无数人,这个社会恶事太多了,难道揭露,公布,都是恶吗。这一套《弟子规》背下来,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一个一个解释给孩子,这个你背背就行,这个不必照做,孩子有这个鉴别能力吗?

5、【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是你的父母讨厌你的爷爷奶奶,长辈,难道你也要把他们撵走?或者你的爷爷奶奶讨厌你的爸爸妈妈,你怎么办?如果你父母反对你做好事,你是做还是不做?有些父母自己不干好事,还叫自己孩子也做坏事,你是听还是不听?

6、【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里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连孔子都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不是勇敢行为。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诈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不一而足。《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因此权当识字课本读一读无甚坏处,但若当作儒家经典来信奉,只会造成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三、流毒篇

我再次重申,我拥有至高无上的说话的权利,在我看到《弟子规》扫荡幼儿园的情景时,我无法不发出大声疾呼。其实弟子规远非什么古代经典,甚至很多思想与《论语》都是相悖的,只能算是清朝一个民间普及读物罢了。父辈可以任意对待儿辈,儿辈不能有任何不满的表示;由于父辈的任何错误行为都不受追究,儿辈的自由便化为乌有。

这是对真正儒家学说极大的误解。《弟子规》成为师长鞭打孩子的工具。悲剧的是,现在却借着“国学复兴”、“重学经典”的东风,成了毒害我国低幼儿童的精 神 鸦 片,甚至被奉若《圣经》。

很多妈妈推崇《弟子规》,都是在讲,孩子学了以后孝顺了,听话了。是,很“听话”,但却失去了孩子的机灵,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遇事退缩,缺乏担当。一旦犯错,就过于自责,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君子坦荡荡”的特质。由于会见人就鞠躬,会礼貌待人,穿着拘谨,被大人贴上了“好孩子”的标签。我从来不觉得孩子的“听话”是一种美德。喜欢“听话”和“绝对服从”的家长,你们为何不去养一条狗呢?

《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本人为满族)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他们内心是恐惧的,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清朝的文字狱也是特别厉害的,但是后果也是严重的,在《弟子规》熏陶下,百年后的清朝成了最腐败无能的政权,百万清军面对2万八 国 联 军,成了百万绵羊。————至此,如今的《弟子规》热,还能用一句“存在即是合理”来辩解的吗?

小小《弟子规》,却有大问题的,禁锢孩子的心灵很严重。所以才被现代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弟子规》只强调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而不分青红皂白,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就会把凡是有悖祖宗遗训的想法都认为是异端邪说,凡是不符合传统习惯的行为都是忤逆。

于是,墨守成规受到鼓励,创造革新被视为越轨,进步精神被彻底扼杀,社会停滞不前成为必然。人一旦受到了错误的教育,比没有教育还要可怕。那些受了错误教育的孩子,还没有完全没有受到教育的孩子来得聪明。这是卢梭在三百年前的《爱弥尔》里早就说过的。为什么一再拿孩子的生命来做这样的实验呢?

进而说读经,一部经典,诵读百遍千遍,就只读他们指定的那些古拗难懂的文言经典,而忽略了他们多种探索的可能性与多种兴趣的培养。那种摇头晃脑地反复吟诵,其实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与滋味的。难怪,中国自古读书,都是强调刻苦勤奋,而不见有什么兴趣与天赋。

因为,那样读书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兴趣的。其动力来源只在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与千钟粟而已。真正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东西是不同的问题,是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可惜这些读经是在消灭孩子的这些最为宝贵的天性。

诵读经典,国学热,其目的与功效,正是要消解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愚民教育,以达到奴化的目的,方便专制统治的需要。讲到底其实只是利益的驱动而已。那些主张让幼儿读经的人,其实不知道从这些经书中得到了多少好处。我想这是一个不难统计的数字。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变成一代代愚民,而丧失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幼儿读经是违背儿童的成长天性的。其实是一种反教育行为。

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像力与惊奇感,教育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是让他们身心自由成长,孩子的学习对象是自然与社会,到自然中去学,在社会中学,在生命的体验中成长,不断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这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那种初学者的心态,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与惊奇感。而一个儿童丧失这些最宝贵的学习品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儿童诵读这些难懂的儒家经书,因为那里全是现成的答案,全是圣人之言,不存在什么问题,也不需要探索,更不允许有所批判与质疑,经过几年诵读,儿童的心智的成长就停止了。这难道不是全民族的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