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三国名将 三国名将太史慈人物介绍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黄城集)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名将太史慈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太史慈年轻时好学,在郡府中任奏曹史。时郡守与州牧有矛盾,不可开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这种情况下,谁先上章说明情况,谁就可能先入为主。当时,州里弹劾郡守的表章已经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中,寻求能够完成送章使命之人,选中了二十一岁的太史慈。太史慈日夜兼程,直抵洛阳,来到公车门下。公车,是当时的官署,由公车司马主持,天下汇报情况、上 书言事或朝廷有所征召,都由这官署管辖。
太史慈来到时,发现州里使者已经到达,正准备呈递表章。情势危急,但太史慈一点不露惶急之色。他好整以暇,与州吏攀谈起来。太史慈问:"君欲通章耶?"州吏道:"然。"太史慈又问:"章安在?"州吏道:"车上。"太史慈假作关心:"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东莱人,于是便取来递给了他。不料太史慈怀中早藏有利刃,他接过表章,不由分说,将其割裂。州吏气急败坏,跳起来大叫:"人坏我章?"太史慈忙把州吏弄到马车上,对他说:"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
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州吏本无主意,且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来的,便说:"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太史慈骗他:"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
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二人一道逃离洛阳。
太史慈出城不久,借故与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阳,把郡守的表章呈递上去。
州牧知道此事,另派吏员呈递奏章,辩说是非,但主管部门因为州、郡章表相互矛盾,不再受理。州牧在这场争执中失败了。太史慈因为此事出了名,人们都夸他有智算。但州牧却深深忌恨。太史慈担心受州官破孩,逃到辽东避祸。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听到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于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亲,并厚致馈遗。时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孔融为防侵扰,出兵屯驻都昌(山东昌邑县西),结果,被黄巾军管亥部包围。正好太史慈由辽东回家,母亲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太史慈在家里停留三天,然后单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当时,管亥的包围圈尚未完密,太史慈趁夜间找机会进入城内,拜见孔融。太史慈性急,一见孔融,就要带兵出去作战。孔融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没有依他。过了一些日子,救兵没来,黄巾军的包围圈却越来越迫近了。
孔融想起了平原相刘备,想派人去向他告急,无奈城被围得铁筒一般,城里人实难出城。太史慈前来请命,孔融犹豫道:"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太史慈回答:"昔府君倾意于0,0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
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0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孔融这才答应了太史慈的请求。
太史慈整顿行装,饱餐战饭,挑选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举着,天一亮,就背鞬提弓上马,打开城门,带着两个骑兵,一直冲出。城外黄巾军见状,以为太史慈要突围;非常惊骇,兵马出动,严加戒备。太史慈不慌不忙,拨马到城下护城壕内,叫骑兵把靶子树立起来,然后用箭射靶子,射完,返回城去。
第二天早晨,又照样做。围城的兵士,已经有些懈怠,有的懒洋洋地站起来,有的睡卧着一动也不动。太史慈射完靶子,返回城去。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出城,依旧照此行动。
黄巾营中人已经习以为常,连一个起来看的人都没有了。这时,太史慈突然策马,风驰电掣,破围而出。等到围兵发觉,为时已晚。有几个追赶的,被太史慈-数箭,皆应弦而倒,无人敢再追。
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下说辞:"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刘备闻言,恭敬地回答:"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立即调遣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驰救都昌。黄巾军听说有救兵前来,解围而去。
孔融一场灾难,化为乌有,越发尊重太史慈,对他说:"卿吾之少友也。" 太史慈回乡,把始末禀告母亲,母亲笑了,她说:"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从辽东归来,未与其想见。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太史慈专程到曲阿去拜访他。正逢孙策率军渡过长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皆捷,正欲进击杨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今江苏丹阳)。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举荐太史慈为将,刘繇不纳,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只是让太史慈充当斥候,担任侦察。
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
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
太史慈跟刘繇逃奔豫章时,遁入芜湖,-山泽中,自称为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趁势进驻泾县,建立屯守军府。山越之人,争相归附。孙策亲往讨伐,擒太史慈。
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抢步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末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回到吴地后,又授以兵权,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在豫章去世,其部下万余人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虚实,伺机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非常自信,他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于是,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临别,孙策握着太史慈的手说:"何时能还,"太史慈回答:"不过六十日"(《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二人珍重而别。后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刘表侄刘磐骁勇,多次侵扰艾县、西安等地。孙策为靖安地方,分出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在海昏设立治所,督帅将士抵御刘磐,刘磐从此绝迹,不再侵扰。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须髯若神。猿臂善射,箭无虚发。有一次,他跟随孙策讨伐麻屯、保屯的敌人。一个敌人爬到楼台上,用手托着楼台的护梁叫骂。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射穿了敌兵的手掌,把手钉在护梁上,城外万名士兵无不称好。其妙如此。
孙权执政后,因为太史慈能抵御刘磐,把南方的事都交托他管理。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孔融:卿(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刘繇: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孙策:①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②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谢混:人之相知,岂可以一涂限,孔文举礼太史子义,夫岂有非之者邪!
孙元晏: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洪迈: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郝经:慈笃于信义,以气相许穿彻,劲挺克复。其言亦田畴辈流也。终委身孙氏,受其驱防,以不能为王爪士咄唶自恨,衔愤以死,其志可哀已。[10]
罗贯中: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看了"三国名将太史慈人物介绍"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