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和崂山 法显登陆崂山归国
法显,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县)人,为寻求戒律(佛教徒所净行的法规)和三藏(经、律、论),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莞诸僧离开长安城,取道甘肃敦煌以西出关,前往天竺(古印度的别称)取经求法。
法显到达天竺后,遍游了北、西、中、东天竺和恒河流域诸地,学习梵语、梵文,研究佛教经典,广寻圣地佛迹,深受当地人士和众僧的赞许。历经五年后,法显迫切希望能将学得的佛教戒律带回中国。于是,他不顾同伴挽留,决心一人独还。
为在回国途中顺道游览更多的佛教圣地,法显决意由南海归国。他搭乘了一艘商船,沿恒河东下,经过古时的瞻波大国(在今印度东部恒河南岸的巴加尔普尔一带),抵达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的塔姆卢附近)。位于古时恒河入海口的多摩梨帝国是印度洋的一个重要港口,法显到达后,于公元409年10月26日,乘初冬向西的季风暖流,举帆往西南而下,经过整整十四昼夜的航行,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法显在狮子国停留两年后,想利用印度洋每年季节风转变期间九月的短促西北风,先航行到马来半岛的北端,再循马六甲海峡,绕过今天的新加坡,然后候西南风向北航行,返回祖国。
公元411年8月间,法显启程离别狮子国。他搭乘的是一艘可容纳200人乘坐的大商船。船离开狮子国第二天遇到台风,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三个昼夜,途中“大海弥漫无边,不辨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当夜阁时,但见大浪相搏,不知那向。”最后,终于被刮到翠兰屿和安达曼群岛一带。在海滩上,他们利用退潮的时机,赶紧修补了漏船,然后又继续前进。三个月后,船抵达了苏门答腊。
法显在岛上住了五个月,于412年5月搭上一条乘有200多名商人驶往番禺的商船。船上装有50天的淡水及食物,根据常年来往于耶婆提国与番禺的船家的经验来说,这50天的生活物资储备足以够用。在海上大约航行了一个月,“夜鼓二时(晚9点至11点之间),遇黑风暴雨(台风)”(《佛国记》),商人们惊恐万分。
由于连日乌云密布,不辨方向,船一直行驶了70多天,仍未看到陆地的踪影,而船上预备的食物都用完了。众人只好捕捉海鱼果腹,剩下的淡水也以每人两升的定量分尽。
法显判断,原来50天就能到达的目的地,如今已经过了70多天仍不见踪迹,在航速如前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是船行的方向发生了错误。于是他建议将船调整一下方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方航行改为向西北。
经12昼夜,“忽至岸,见藜藿(农作物)菜疏依然,知是流地”(《佛国记》),但不知是什么地方,有人说已过广州,有人说还没到广州,又乘小船深人内地,寻到两位猎人,但商人们听不懂他们所说的话,只好将他们带到法显处。法显用汉语问他们这是何处,猎人说,这是青州长广郡界(今山东崂山一带),属晋地。
在山东登陆后,法显受到了长广郡太守李巍的迎接,全国佛界高僧名侣奔走相告,惊叹不已。当时中国最活跃的佛教活动家、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立即派人将法显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接到建康(今南京),迎到建康道场寺,在此研究佛经的130名博学鸿儒,为法显大师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
法显归在建康(今南京)道场寺,约同宝云与佛吠跋陀罗合译经、律、论(三藏)6部,共24卷。以后又去拜访述那跋陀罗(唐时称功德贤),终于叶落归根于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春秋八十有六而寂(佛门称人去世为圆寂)。
法显根据14年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红传》,或《子佛游天竺记》),对所经过的34国佛教发展情况,以及各国的历史、人情、风俗、山川、气候、土地等都有扼要记载,计九千五百余言。此书不但是4世纪时亚洲的佛教史料,而且是中国与南洋各国交通发展史的专著,并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关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载,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法显和尚可谓远去印度和南亚诸佛国忘身求法的先驱者,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杰出人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