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寓意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学会感恩及时尽孝
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从古至今一直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孝顺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孝女故事:
千古孝女曹娥
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朝廷将曹娥表为孝女,并为之立碑。
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小渔村的一个渔夫女儿叫曹娥,年方十四,生得聪明又美丽,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父亲出江捕鱼被大浪冲走。曹娥不见爹,在江边来回哭叫,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
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再也没见她的身影。
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
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见到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背着男的,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却找回了父亲的尸首,把他背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了天。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缇萦救父感文帝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记述了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仓公和她女儿的事迹,其中孝顺的女儿感动了贤明的君王汉文帝,导致了“肉刑”的废除。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阂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
就像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十五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
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
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
父母养育我们并非易事。儿时,我们吃的每顿饭,都是他们一口一口的喂我们,给我们挑刺,给我们剪肉;我们病的每个夜里,都是他们彻夜未眠地照顾着我们,生怕一个不留神又冷着了我们;我们学行的每一步,都是他们拉着我们的小手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希望在父母年老之时,大家能像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的那样细致耐心的照顾回我们年迈的父母。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他们终老。学会感恩、及时尽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