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李淳风与阆中天宫院】
“风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蕴的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曾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风水”绝非科学,但不排除其中有科学的成分。我们应科学认识传统的风水理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营造一个和谐、舒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除与袁天罡、李淳风相关外,厚重的风水文化当是其成名原因之一。
2005年11月,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被列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据悉,到目前,天宫院村是我省仅有的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南充惟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常人眼中看似普通的小山村,何以登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雅之堂”?!
25日上午,记者前往天宫院村采访,解读该村厚重的风水文化。
袁天罡墓的守卫人
75岁的唐宗明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天宫院村观稼山袁天罡墓的守卫者。
在天宫院村党支部书记罗兴强的引见下,记者见到了唐宗明。他正准备上山给袁天罡墓点油灯、上香。“屈指算来,我给袁大人守墓已有14年了。”年轻时学得医治眼疾手艺、尔后生意一直红火的唐宗明,放弃行医做袁天罡墓的守卫人,缘于当地领导的安排。
1993年,进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序列的阆中市,将天宫院的旅游开发纳入阆中古城旅游的计划盘子。作为天宫院村重要历史遗迹的袁天罡墓和李淳风墓,其保护随即进入当地政府的视线。当时的乡党委书记让他守袁天罡墓,人们捐的香火钱除去必要开支,余下的作为他守墓的报酬。
李淳风墓
唐宗明眼中的袁天罡墓,其实只是一个土包包。唐宗明年轻时曾多次来过这里,这里当年曾有一块高约1米的状元头石碑,上书“袁天罡之墓”。“墓前有个2米见方的小天井,走过5步石梯,可以下到天井底部。可惜‘大跃进’时附近修堰塘,石碑被埋。”如今立于袁天罡墓前的石碑,是唐宗明老人在守墓后,用人们捐赠的香火钱所建。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唐宗明对袁天罡墓有了新的看法,他也由“交差式”守墓转变到心甘情愿地守墓。
1999年,唐宗明守墓进入第5年。他产生了把墓挖开看一看的念头。“袁天罡是唐代的开国军师,其墓肯定不会是个小土包包。”唐宗明怀疑他所守的墓并不是袁天罡的。于是他找来几名当地好友,用锄头打开小土包,结果发现一石棺,石棺是空的,底板正中有一方形石洞,洞口被泥巴填满,唐宗明用手中的黄荆棍试探洞口,不料下面是空的,他的黄荆棍掉了下去。
石棺的头部有个圆洞,他用一长约6米的竹竿探下去,结果竹竿掉下去了仍不见底。此墓规模如此巨大,仿佛洞中有洞,直通观稼山中。平常百姓断不可有如此资金修建,当是袁天罡墓无疑。
后来,唐宗明利用人们捐赠的香火钱,在袁天罡墓前修建了一个庙子。这座庙子很不成样,里面供奉着一尊袁天罡的塑像。平时里,四周的村民喜欢来此烧香。庙子正面的山下不远处,即天宫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的办公楼尽收眼中。
天宫院的传说
天宫院村因当地的天宫院而出名,而天宫院则与袁天罡、李淳风相关。
袁天罡系成都人,相传为隋文帝杨坚之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初。因皇后独孤氏杀其母,抱给袁家抚养,后拜峨眉山智仁法师学功,下山路遇李淳风之父李播以及药王孙思邈,学得数术、医术、相术,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
后隋炀帝留用时,恨其不仁,被进士刘文静推荐给唐王李渊,成为唐朝开国军师之一。
高祖武德初年任邛州火井(今四川邛崃火井镇)县令。贞观时奉太宗命步测王气,由长安行至阆中,在蟠龙山“断龙脉”,留下“锯垭山”遗迹。唐高宗时再来阆中,在蟠龙山筑观星台以观天象。他在登当地锦屏山时,曾留言“此山磨灭,英灵乃绝”。以赞灵山长存、阆中人文悠久,连绵永续。
袁天罡第三次来阆中后就地定居,研究天文相术,并为人们治病,深受景仰。死后按其生前自择墓地,安葬于观稼山。
李淳风,字道之。歧州雍(今陕西凤翔县)人,生于开皇九年(589年),一说生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其父李播为隋末道士,曾撰方志图文十卷。著《天文大象赋》。少年时,其父母相继病故,被老道至元法师收养。炀帝时天下大乱,淳风尊师命下山,助真命之主以安天下,造福百姓,先投瓦岗,后由刘文静引荐于李渊,为唐开国军师。
唐太宗李世民升淳风为宰相,淳风不接受,后改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典籍、祭祀等。贞观年间制成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浑天黄道仪。并著有《法象书》、《五曹孙子》、《算经十书》等。同时,撰写有《典章文特志》。后又从至元法师习相术、阴阳风水,对《周易》、《孝经》、《禄薄》、《相经》等书进行校正注释。
为造访师友袁天罡,他寻游来到阆中,凡是袁天罡在阆中活动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李淳风定居西河畔山中,潜心研究天文数学,完成他的不朽著作《乙已占》。
后人评价: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唐高宗三年(672年),李淳风在阆中去世,葬于自选墓地五里台。
作为天宫院村重要遗迹的天宫院,其修建与袁天罡不无关系。相传,当年袁天罡步王气来到天宫院所在地时,选中其风水,并埋了枚铜钱作记。稍后李淳风到阆中造访袁天罡时,也相中了天宫院所在地的风水,并留下一枚金针作记。后两人相会时提起风水一事,都称“已选中”,结果,两人出土记号发现,袁天罡的铜钱眼中插有一金针。
两人就此认为,这是风水学术上的共识,也是一种缘分。于是“你也缘,我也缘,何不修座天宫院”的说法流传了下来。后人认为,于袁天罡、李淳风身后修建的天宫院,正是为纪念两人。
天宫院的“风水”
始建于唐,明清重建和续建的天宫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李文明介绍,2003年,当地在申报天宫院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时,航拍发现,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及天宫院,均处于一条直线上。而天宫院所处位置,其地形恰好为“九龙捧圣”中心。
围绕天宫院所在地四周,有九条明显的山脉,山脉好似条条蛟龙,从九个不同的方向汇集于天宫院。九条龙的龙头所捧处,即天宫院所在地。于是,“九龙捧圣”一说传开。
近年来,阆中风水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表明,天宫院的“风水”的确了得。该会研究员们认为,一代相术大师袁天罡和一代风水大师李淳风,当年步王气不远千里从长安来到阆中,并为阆中的山水相留,是有原因的。至少,两位大师认同当地的“风水”。
一位名叫喻星富的风水文化研究者,几年前就对淳风寺其风水进行过研究。位于相距天宫院不远处的淳风寺遗址,为当年李淳风在阆中居住时的宅地。
喻星富研究发现,淳风寺坐落在一个坐东向西的小山梁上,依地势看,淳风寺是“坐良向坤”,寺庙所坐的父母山是良寅山,最高峰在甲上。淳风大师生前选此“天市垣”、“北斗星天柱”、“风星”所居之地域,来研究天文地理,实地观天测地,占风,确为难得之佳地。
按照喻星富的说法,“站在淳风寺,四面眺望,周围是高山回环,草木茂盛,让人‘眼界轩豁,气象爽丽。”淳风寺的地形,如“鸾凤飞舞”,唐时此处即被称之“仙鹤会”。
当然,风水的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但“风水”作为一种现象确实客观存在。
天宫院东北不远处,有一段现今稍加维修就可以恢复的古驿道,它是古金牛道、米仓道在阆中相交后,通向成都的“省会通衢”,也是历代名人往返的必经之地。
古驿道南有明清时著名的驿站“隆山驿”。历史上,不少重要人物行至此,都要下榻,并留下不少诗文。现当地政府已立碑纪念。
距此古驿道南约2公里处,有纪念三国名将赵云的“将军庙”。
天宫院南过西河约2公里的宝珠村,是汉代“充国县址”故地,也是三国时期重要人物谯周故乡所在的县城,城址有多处文化层暴露,汉代砖瓦残片俯拾皆是。
天宫乡的旅游牌
25日下午,阆中市村镇规划测绘设计院。该院副院长雷城正在加紧即将启动建设的天宫院景区图绘制工作。“去年4月,我们就着手对天宫乡进行第二次总体规划修编,此次修编的目的,是为开发天宫乡旅游业‘奠基’。”
据天宫乡党委书记邓开明介绍,天宫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道路交通改造工作,日前已拉开帷幕。今年“十一”前夕,天宫乡通向柏桠镇的油路将全面竣工。与袁天罡墓和李淳风墓相通的环线水泥路也将建成。“此外,天宫乡场镇街道全部铺油,两边的人行道,全部铺上青石板,。”邓开明说,通过对场镇街道两边建筑物的整修,一个全新的、具有旅游魅力的天宫乡,将展现在游人面前。
按照当地规划,即将重新打造的天宫院,将恢复两边厢房等的本来面貌。“届时,天宫院将成为阆中古城旅游的一种补充,让游客在游玩阆中古城后,从天宫院景点上感受和体验中国风水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