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油画父亲 重磅!罗中立名作《父亲》数版手稿再现

2019-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nbsp&nbsp&nbsp&nbsp新春将至,成都博物馆两个大展将相继开启:位于一楼特展厅的"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以及位于负一楼的<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其中前者为美术类特展,后者为动物标本常设展,目前为试运行阶段.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的了解,这两个展览都属于成都新春文化艺术月的重点文化活动,特别值得推荐.罗中立油画父亲 重磅!罗中立名作<父亲>数版手稿再现&nbsp&nbsp&nb

    新春将至,成都博物馆两个大展将相继开启:位于一楼特展厅的“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以及位于负一楼的《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其中前者为美术类特展,后者为动物标本常设展,目前为试运行阶段。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的了解,这两个展览都属于成都新春文化艺术月的重点文化活动,特别值得推荐。

罗中立油画父亲 重磅!罗中立名作《父亲》数版手稿再现

    阵容强大

    参展艺术家赫赫有名 五个单元呈现四川油画发展轨迹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昨天从成都博物馆和相关策展方、支持单位了解到,本次“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由成博主办,四川美术学院作为支持单位,何桂彦、范犁担任策展人,成博馆长李明斌担任总策划,黄晓枫作为特别协助,学术委员会阵容超级强大:刚上任的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艺术史家吕澎,舒可文,川美教授、批评家王林,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艺术批评家殷双喜。

罗中立油画父亲 重磅!罗中立名作《父亲》数版手稿再现

    参展的15位艺术家赫赫有名,汇聚他们82件(组)作品:程丛林、高小华、何多苓、刘虹、龙全、罗中立、庞茂琨、王川、王大同、夏培耀、杨千、叶永青、张晓刚、 周春芽、朱毅勇,他们既是四川当代油画的奠基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本次展览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四十多年来绘画艺术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罗中立油画父亲 重磅!罗中立名作《父亲》数版手稿再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策展团队了解到,本次展览分为五个单元,从“伤痕美术”——“乡土绘画”——“生命流”表现主义——“西南经验”——“传统再造”,跨度40年,集中呈现四川油画重要的发展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作品中,更有7件作品是从中国美术馆出借的原作: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为什么》、程丛林《1968某月某日·雪》、龙全《基石》、王大同《雨过天晴》、夏培耀/简崇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朱毅勇《山村小店》等经典作品。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17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独家揭秘

    全面展现《父亲》创作过程 数易手稿终成佳作

    这次展览中,大家所熟知的油画作品《父亲》(复制品)及其创作手稿将集中亮相,为观众全方位展现这幅曾感动无数人的《父亲》创作历程。记者从成都博物馆了解到,关于罗中立《父亲》这件作品的艺术讨论和社会讨论,一直都未曾停歇。

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父亲》一举夺得金奖。这样一个历经风霜与磨难的“父亲”,呈现了中国当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也成为中国大众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1965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读二年级的罗中立来到了离家二百多里的大巴山支教。1975年的除夕夜,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附近看到一位收粪的农民,他那种双手插在袖中蜷曲在墙边的僵硬姿态、呆滞麻木的神态与旁人热闹喜悦的气氛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个场景触动了罗中立,激发了他对农民题材表现的渴望。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收粪老农在草图上呈现。这是最早的一稿。

    围绕“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罗中立画出了第二稿——《粒粒皆辛苦》。这幅画的关键,正是让罗中立产生了将人物侧脸创作成正面的灵感。

    回到学校的罗中立继续构思创作,直到有天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张照片,黄色的背景前有个黑人,色调非常明朗强烈。罗中立兴奋不已,他终于找到了“撞向他心底”的当代艺术。他用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精准刻画了老农民的形象,用巨幅尺寸来呈现这位普通农民,并命名为《我的父亲》。

同年作品送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亮相就吸引了评委们的目光,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幅头像。评委吴冠中认为,这位满脸皱纹苍老的父亲完全是上一代的父亲形象,应该就叫“父亲”,最后罗中立采纳了吴冠中先生的建议。

《父亲》一画不仅推动了四川油画从“知青题材”向“乡土绘画”的过渡,也实现了“伤痕美术”批判现实主义向乡土现实主义的转变。

    呈现经典

    父亲与农民形象交织 传达对父辈深沉的爱与敬意

    本次“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展出的油画《父亲》各种创作小稿,呈现出罗中立如何一步一步塑造“父亲”的形象。从《收粪农民》到《粒粒皆辛苦》,再到《父亲》系列手稿,罗中立刻画了饱经生活风雨后坚守做人态度的朴素农民,也传达出对养育子女的父辈深沉的爱与敬意。

让儿女们涌出泪来,让人们浮躁的内心沉淀,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魅力,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更是《父亲》带来的无形力量。

    八十年代初,《父亲》轰动一时,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人们说这幅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如今,提到罗中立的名字,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即想到《父亲》。用巨幅尺寸画的一位朴素的老农,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置疑的经典。最令观众动容的,不仅是一个被放大到巨幅尺寸的普通农民的面容,还有艺术家笔下折射出的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