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芳和尹桂芳关系 芥菜对《尹小芳艺术人生》的笔记
第2页 画册的第一张图片是小芳老师与费孝通的合影,这其实多少有点让我意外。费孝通这个名字是我在学《社会语言学》的时候听到的,印象中他跟越剧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他是江苏人,地缘上的亲近也许促成了他与越剧的缘分?图片中的题字是“德艺双馨”,这几字小芳老师倒是绝对担当得起的。 2011-04-02 08:26:42 回应
第4页 “高山流水,知音同乐”当一个词、曲、唱、情俱佳的段子出现的时候,观众还是有最基本的判断力的。很多人会被专场后面小芳老师的那一段演唱吸引,我想正是这个原因。听琴这个段子的好,好在情感的真挚与纯粹。
这份情感表露出的是一份心弦得到共鸣的欣喜,与人物无关,与情爱无关。所以当小芳老师演唱这一段的时候,其实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与这个段子相关的前因后果,甚至不知道演唱这个段子的人物,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的心绪一下子就被抓住。
我想,如果把小芳老师的艺术看做“鱼龙曲”,这个段子倒是观众唱给她听更合适些。我一直觉得自己听过的尹派的段子不算少,但始终好像调收音机一样,一直找不到那个最清晰最真切的频率。直到某一天,听了某一个段子,我才觉得踏实下来。
终于明白,这才是我想要寻求的感觉。感觉这个东西,有时很难描述,更难传递。我始终认为共同的感觉并不是传递的,而是两个人各自感觉的契合。因为无法给予,无法传递,所以“知音”才难得。
所以“知音同乐”才值得留恋和珍惜。这一页的图片就是海报上那张黑衣红围巾的照片。小芳老师微侧身,左手插在口袋里,右手搭在围巾上,目光坚定而慈祥地望着远方。每每看到这张图片,就会自己觉得被一种镇定、坚毅、从容的感觉笼罩。此图片是我的大爱。 2011-07-04 15:17:53 1回应
第2页 目录后面的第一页,是胡晓军为小芳老师专场做的评论,作为画册的序。文字早已看过多次,但是放在画册中看,倒别有一番感受。茅威涛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起:他们这一代人是从小芳老师的艺术中切实感受到尹派艺术魅力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只不过很多人都不敢这样直接说出来。君安在专场上请出小芳老师的时候,说的是“为尹派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尹小芳老师”。做出巨大的贡献,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自我牺牲。序中说,“在所有尹派弟子中,无论一腔一调还是一招一式,尹小芳是最像乃师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这个所谓的“共识”在我看来却多少有点问题,因为我确实不觉得尹小芳有那么像尹桂芳。开始看尹小芳,其实就是受了上面这个“共识”的影响。
可是当我真看到小芳的东西并被其吸引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小芳和尹并没有我之前想的那么像。我曾经跟朋友戏言,“叹钟点”这个段子两人唱得都很好,只是尹偏于“浪荡”而小芳偏于“子”。可是,虽然尹小芳和尹桂芳作为两个个体的存在,无论是嗓音条件还是舞台呈现有很多的不同,但大家却都认为小芳老师的艺术是纯正的尹派,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茅威涛曾经说,小芳老师的东西有尹派的基因。我想这大概来自在老师身边的熏陶和发自肺腑的热爱与追随。
小芳老师说,对于尹派艺术,人家是铁杆,她倒确实是钢杆。她在尹派艺术中以自身的聪慧捕捉流派的精髓,并将其与自身条件天衣无缝地融合起来。这种融合是如此地舒畅顺利,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尹桂芳和尹小芳其实是不太一样的。
我常常想,尹桂芳是不幸的。她没有能够在浩劫到来身体残损以前留下哪怕一点点影像资料,使得后来人只能凭借图片和声腔揣测她当年的风流潇洒。但另一方面,她又是幸运的。
因为尹小芳这样经过多年艺术滋养,有成熟的舞台经验,又有多年教学经验,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流派传承人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她遇到了。如果没有尹桂芳,自然就不会有现在的尹派;而如果没有尹小芳,那现在的尹派也许会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 2011-04-02 13:30:14 回应
第3页 画册的第一部分是“师生情缘”这一部分第一页是老先生为小芳题的字,题字时间是1995年4月7日。老先生右侧行动不便,写字对她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老先生的字题得很认真:称呼、正文、落款。繁体字。
一丝不苟。称呼:“小芳:爱徒”。尹一生学生很多,前期的群芳,后期的四大护法。她喜欢的学生应该也不少,但“爱徒”这个称呼,她送给了小芳。正文是四个字:“承上启下”。落款:“桂芳”。没有身份,甚至没有姓。只有两个字,桂芳。 2011-04-04 08:26:07 回应
第5页 这一整页就是一张83年师徒俩的合影,是一张我非常喜欢的合影。老先生坐在左侧,笑容和蔼而慈祥。小芳老师站在右侧,微笑。左手轻轻搭在老先生肩上,手势很好看,小指微微翘起,平添了几分俏皮。小芳老师外面穿的是一件白色毛外套(是白色的么?肯定是浅色的……),我一直非常心水。
颜色、花式、款式我都很喜欢。看起来朴素而不失韵味,严谨却并不呆板。嗯,很好啊很好~~ 2011-04-04 08:28:23 回应
第6页 这一页一共有三张图片,大概是一起拍的,分别是师徒俩在花前、树下、草坪上的合影。花前那张是主打。两人站在花前,小芳老师从身后搂住老先生,老先生右手放在身后,左手拄着拐杖。我同学说老先生看着很有毛主席的范儿…… 2011-04-04 08:28:55 回应
第7页 这是师生情缘一节的最后一页,两张合影,都拍摄于1983年。两张照片都是老先生在左,小先生在右。上面的一张,以前没有见过。两个人挨得很近,小芳像是贴在老先生身上的。两个人都露齿而笑,笑容都很灿烂。
下面一张合影是在戏曲采风中见到过的,不过由于是网上看到的视频,且图片在播出时已经过剪裁,所以感觉跟在画册上看很不一样。画册上的图片很清晰。老先生抿着嘴,嘴角微微上翘,眼睛炯炯有神,仿佛什么都能看透的样子。
陈丽宇说她第一次见到老先生,就感觉这老太太眼睛好漂亮。这双眼睛,这种眼神,怕是谁见了都难以忘记的。小芳依然露齿而笑,很乖很温柔地在老先生身边,不知是坐着还是蹲着。80年代是个神奇的时代,我愿意用中兴去形容八十年代戏曲的兴旺。
中兴的前提是有人,台上台下都有,老的少的都有。PS:1. 貌似小芳很喜欢高翻领毛衣,这两张照片都是,据我观察不是同一件。2.第二张照片俩人的发型都很潮~~3. 图片清晰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说某人眼角的鱼尾纹…… 2011-06-12 09:41:21 回应
第8页 新的一节,似水年华。小时候,每次家里来客人,都会把家里的相册翻出来,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地介绍给人家。流过的时光,就这样定格在一张张图像中。看到照片,就会想起与其相关的人和事,连带着想起一个时代,一种人生。 2011-06-12 10:57:5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