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墓发掘 庐江的朋友看过来 最早的周瑜墓照片被发现
周瑜还有一点令人艳羡的,是他娶到一位貌若天仙的娇妻,《三国志》里说:“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桥,(周)瑜纳小桥”。后世又常以“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波并蒂开芙蓉”的诗句来形容二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吟出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绝句,令人神往。
关于周瑜的籍贯,《三国志》中说:“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据《后汉书•郡国志》可知东汉时庐江郡下辖县及侯国共14个,分别是:舒县、寻阳县、潜县、襄安县、皖县、安丰县、雩娄侯国、临湖侯国、龙舒侯国、居巢侯国、六安国、蓼侯国、阳泉侯国、安风侯国,那么这里的“庐江舒”指的正是庐江郡舒县,同时舒县也是庐江郡的郡治所在地。
按《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考,庐江郡舒县城址在今安徽省庐江县城池村,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东汉舒县的位置标注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
周郎将像(来源:清代顾沅辑《古圣贤像传略》,道光十年刻本)
历史上的周瑜墓
因为时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所以历来对于“周瑜墓”地点的说法不一。《三国志•周瑜传》对于周瑜的病亡及其丧事有这样一段记载:“(周)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孙)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这里虽未明确周瑜葬于何处,但提及了几个地名,如病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丧当还吴(吴指吴郡,今江苏苏州)、迎之芜湖(今安徽芜湖),而这些地方都被后来史乘、方志演绎为周瑜墓的所在地,是非真假,今已难辨。
安徽省庐江县作为周瑜故里,也有一处周瑜墓。关于这处周瑜墓的记载,有史可查的最早见于北宋《元丰九域志》,此书卷五“同下州无为军”条有记载:“县三,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庐州东、庐江二县隶军,熙宁三年(1070)析二县地置无为军……古迹:庐子邑城、潜城楚邑、范增祠、周瑜冢、何充冢”。据此可知北宋时庐江县隶属无为军,周瑜冢是其重要古迹之一。
到明清时期,关于庐江周瑜墓的记载则更为详细,如《大明一统志》卷十四:“周瑜墓,在庐江县东一十里安丰乡”,清光绪《庐江县志》卷十六:“周瑜墓在东门外二里许,《一统志》作十里,明正统间(1436-1449)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
而清康熙《庐江县志》中更是保留下了明代刘廷鸾《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全文,并记述其撰铭经过:“崇祯六年(1633),庐江人马应魁徙贵池,尝为我言周瑜兆域(即墓地),高五六尺余,古楯肤清如玉,石棱刓敝,色黝而窒深,封鬣之上有乌柏树一株为识……(吴)应魁武人,激壮负志气,尝听吾学琴罢,述瑜墓所,请志之。
(刘廷)鸾曰:瑜传在史册,况列丰碑,何志为?但瑜之既没,权位尚为将军,凡爵赏皆表请版行,则瑜固汉臣也,于法当题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
乃为之铭,铭曰:‘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庐江人。汉祚移,魏宫败。堑长江,吴尚在。念周郎,功无外。千载后,隧道存。群舒地,楚啼魂。宿莽没,寒复春。庙食衰,有野祭。族姓迁,有苗裔。宰木高,传后世。’”
周瑜画像(来源: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抗战时期重修周瑜墓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笔者所在的安徽博物院策划了一个“安徽军民抗战史实展”, 笔者参与了这项工作,负责查找相关史料,无意间在馆藏资料中发现了这张1943年庐江县周瑜墓的老照片。虽然因展览主题的关系,这张照片最终并未上展版,但它对于安徽地方史研究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必要介绍给各位热爱地方文史的读者。
1943年庐江县周瑜墓照片
根据照片上的文字可知,此照片拍摄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画面近处是一段青砖矮墙,墙外有一大簇花卉,墙内是一座墓台,墓台分两级,第一级台上立有三块墓碑,正中一块墓碑落款细看能辨识出“一七六师五二六团”等字样。第二级台上是一座方形穹窿顶建筑,建筑正面开一门,门前摆放着香炉,门内有碑,碑侧似乎还书有对联。墓台的一级台和二级台两端均对称立有高大的石狮,墓台下方两旁则立有两根高耸的、洁白的方形砖柱。
这张照片上端记有拍摄缘由:“城东半里有吴名将周公瑾墓巍然䇄立,惟年久失修,墓冢崩颓。卅一年(1942)十月,驻军团长覃振元君与栋共商修建,保存古迹。乃用军民合作政策,由县府征民夫五千,配合士兵工作,两月告竣。此不特为庐江之一名胜,亦为一伟大建筑也。——谢殿栋,三二、九、十,志于庐江”。
关于1942年庐江周瑜墓的重修,很多书刊中都有介绍:民国三十一年(1942),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开周瑜墓冢,据传墓室有石板,板下泥水满坑。为掩人耳目,覃振元佯作修葺筑墓,改圆顶型为“凸”字型墓。
底台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四头石狮。墓正面竖“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二层台上竖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庐江县长谢殿栋三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成封马鬣,二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
这些记述内容与照片上的情况是相符的,所谓“凸”字型墓指得应是照片中的方形穹窿顶建筑,墓碑放置于此建筑内,似碑亭,又似纪念塔。照片上文字的记录者谢殿栋正是当时庐江县长,而桂系一七六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及周边地区抗战非常英勇的一支部队,其在抗战中所取得的功绩已被当代所正视。
那么,当时驻庐的一七六师五二六团是不是真的以重修周瑜墓为名,进行盗墓活动呢?近年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1999年顾国华主编的《文坛杂忆初编》中就收录了李家暄《重修周瑜墓》一文,文中说:“八年抗战间,庐江县地方人士,重修三国名将周瑜墓,予前往瞻仰。
墓旁一室,内有一副楹联,乃雷家驹所作。联曰:‘年少擅英奇,以独断建立殊勋,论一代人才,惟有卧龙相伯仲;时艰思颇牧,为正义重兴故垄,鼓千军勇气,行看饮马渡江淮’。
此联成于1942年,是时南京、合肥俱沦陷,正在抗日艰苦时刻,而有此豪气,亦能振奋人心也。”按此言,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重修周瑜墓是为了“鼓千军勇气”,激励人心。看来是“修墓”还是“盗墓”,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瑜画像
如今的周瑜墓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修的周瑜墓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管理,数年后即遭破坏。据《安徽省文物志》记述:50年代末,墓砖碑石被移走,墓冢遂被夷平,墓周围为村民住宅。80年代,庐江县文物部门对此墓进行了维修,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庐江周瑜墓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以后,庐江县逐渐将周瑜墓开辟为周瑜墓园,墓园整体规划为仿汉代建筑,建有门楼、影壁、阙门、石像生、享堂、碑廊、文物展厅等。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还在周瑜墓园内发现了1942年重修周瑜墓时的两块碑刻。
周瑜作为一代名将,两千年来为世人所景仰,很多地方流传着他的故事,并相传有他的墓葬。因时代过于久远,除非考古发掘,仅凭文献的只言片语说哪里是真正的周瑜墓地,恐怕都难以使人信服。不过,北宋以来,特别是明正统年间庐江知县题‘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明崇祯年间刘廷鸾撰《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以及1942年桂军重修庐江周瑜墓都是有明确史料依据的。
作为周瑜故里,安徽庐江周瑜墓至少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张拍摄于1943年的庐江周瑜墓老照片,是见于报道的唯一解放前周瑜墓影像资料。所谓“有图有真相”,它的发现一定能提高安徽省庐江县周瑜墓的文化内涵。正如明末刘廷鸾《汉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周瑜墓铭》所言:“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庐江人”。无论是真身墓还是纪念冢,皆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周瑜半身像(来源:1911年修《安徽新安周氏族谱》)
[①] 《元丰九域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8页。
[②] 参见:《安徽省文物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4页;孔德海:《周瑜与周瑜墓》,《文物研究》第12辑,黄山书社,2000年1月版,第319页;汪德生:《周瑜墓考证》,《巢湖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3~4页。
[③] 李家暄:《重修周瑜墓》,顾国华主编《文坛杂忆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