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艺术主张 石涛的艺术 思想和人格

2019-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墨色 42.8x2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的这幅画可以说是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画.这幅画的有名,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幅画本身.在中国,几乎所有画家乃至学习画山水画的爱好者都知道石涛和尚题写在卷首的这句话--"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句话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这幅画.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艺术态度.石涛的艺术主张 石涛的艺术 思想和人格石涛(1642-约1718),清代书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墨色 42.8x2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的这幅画可以说是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画。

这幅画的有名,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幅画本身。在中国,几乎所有画家乃至学习画山水画的爱好者都知道石涛和尚题写在卷首的这句话——“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句话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这幅画。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艺术态度。

石涛的艺术主张 石涛的艺术 思想和人格

石涛(1642-约1718),清代书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陈人等等。曾拜旅庵、本月为师,传授佛学,云游四方。

石涛早年屡登庐山、黄山,流寓宣城十年。与另一位画家梅清相互切磋,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卓有影响的“黄山派”。中年居住在南京,别号“一枝叟”。他先后两次在南京和扬州迎接康熙“圣驾”,又应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到北京作客三年,周游与权贵之间间。

石涛的艺术主张 石涛的艺术 思想和人格

但他始终未能受到满清权贵和朝廷的重视,在满人的观念中,汉族文人的地位本就下一档,更何况你是前朝皇室后裔?不得志的石涛晚年回到江南,定居扬州,郁郁寡欢之中,欲“大涤”前尘。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提出,一反当时仿古之风,主张绘画艺术创作应该向大自然索取灵感,而不仅仅在古人那里寻章摘句。石涛在他的著名画论《画语录》中,进一步强调“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对此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石涛的艺术主张 石涛的艺术 思想和人格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是石涛在京城周旋于权贵欲谋进去的时期。这幅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恣,淋漓酣畅,毫无疑问是石涛作品中的精品。在这幅作品诞生之后的400多年间,画中经典的技法和经典的卷首语都在画家们的笔下和口中广为流传,万丈光芒一直穿越至今。

小溪淙淙,石壁耸峙,群山巍峨,云雾飘渺。小桥流水,悠然垂钓,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这显然这是人世间的寻常生活,秀丽的山野之间,恬静而平淡。

石涛以难得的细腻笔致,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渲染。石涛的点,干、湿、浓、淡,反复叠加,直至“密不透风”。善于用点是石涛作品的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

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但他并不排斥传统,而是在娴熟驾驭传统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并不是说完全脱离传统技法,正相反,想要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前提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石涛所强调的是“我”和“法”的主次关系,任何“法”都是为我所用的手段,而不应该泥古不化,为法所困。

石涛在绘画史上极具影响,但同时又饱受争议。一方面他在画坛被摹古画派笼罩、画家的创新活力渐遭销蚀的时代,金鸡孤鸣,唱出了一片新天地。而另一方面,在他的身上又有着矛盾、怪诞的性格。

身为明宗室后裔,为逃生而出家,却又两次恭接清帝圣驾;既已出家为僧,却又媚走于权贵间,以求荣华;以“僧人”面世,却又无心研究佛典;写了《画语录》,标新立异,却又在晚年大加删改为《画谱》,将往日的锋芒一概抹去,复归守旧故道。艺术的卓越与低贱的人格是如此相悖,让后来无数学习和研究他的人倍感迷惘。

这并不奇怪。这种艺术与人格的两极背离在世界艺术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有,外国也不少。或许可以这样说,石涛的思想和作品是伟大的,但石涛的人和人格却是世俗而平凡的。问题不在石涛那里,而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如说“心正则笔正”,比如说“书品即人品”。

几千年儒家思想观照下的中国人,习惯把书法绘画和人的品格节操混为一谈,自己把自己搞得沉重不堪。赵孟頫、董其昌、王铎这些和石涛一样伟大的艺术家,在人格和行为上不也和石涛一样背离,不也和石涛一样有着世俗而平凡的一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