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千家 一轮明月照家国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又逢中秋佳节,盈盈圆月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当节日的夜色弥漫开来,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放下未完成的工作,抬头仰望树影之上的夜空,静待一轮圆月如约而至。
始于《周礼》,“中秋”二字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中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阖家团圆、共赏明月。皎皎明月,悠悠我心。赏月,最具诗情画意,让人生欢喜团圆之心,也让人思接千载、诗情澎湃。
翻开星河般灿烂的古诗词,跟随皓月指引,踏入清凉的秋夜,沿着诗歌的河流溯流而上。时而涉足充满奇思妙想的小径,时而穿行于绮丽的想象,时而领略苍茫辽阔的意境……或许还能透过诗句窥视到隐藏于笔锋背后的龙虎气象,聆听到回荡于珪璋词彩深处的金石之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的境地里,唐代诗人王建在感慨世人仰望圆月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引出一缕秋思,让人意识到月光照亮的不仅是眼前的世界,而是有更多思念需要承载之处。充满张力的情感,拨响了洒满月光的琴弦。
一轮圆月,照见诗人的同时,也照见普天之下的每一个人。唐代诗人曹松曾在诗中写道:“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月亮在人世播洒光明,对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都平等视之,不徇私,不偏袒,这不正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天下大同、万物平等吗?古人能从一片月光中读出此等博大博爱的境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而言,也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回归。
面对皎洁的明月,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升起真挚、澄澈、饱满的情感。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凝聚着人类美好憧憬和梦想的圆月,承载着何等丰富的生命意绪。升起在诗歌中的月亮,像悬挂在穹顶之上的镜子,还原着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也映射出现实世界的悲欢,让我们品味着阴晴圆缺的人生滋味和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境界。
一轮圆月照彻古今,诗词中彰显着爱国爱家的高贵情感,赤子之情撼人心魄,在文学长空中有如星辰闪烁。杜甫在蜀地躲避安史之乱时,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上,诗人感慨普天之下的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祈愿平息战乱、国泰民安,还有如申诉般指出明月照见的地方不会局限于眼前,这种悲悯情怀借助中秋节的皎洁月光,照亮了军营之外的河山,照亮了天下苍生和劳苦大众。
诉诸笔端的真挚情感,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心忧家国的复杂情感。这种悲悯情怀让家国情怀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也让诗歌焕发出直抵心灵的温情,让文学的星光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为现实世界保留一抹打动人心的暖色。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精神,把国家、家庭、社会和个人都维系在一起,营造出一座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凝结在历史长河中的闪光诗句,烘托着中秋之月,一如既往地照彻大地和人心,让我们在百感交集的人生旅途中,因为这轮月亮的存在而坚守内心的澄澈,追求精神的宽广博大。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见证着千百年来将士们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历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诗句穿越时空,如同千年军魂的呼唤,凝聚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滋养着官兵们心灵的故乡。
望着月光照耀下的美丽国土,每一名真正的军人心中都会升腾起一份浓烈的家国情怀。虽说“月是故乡明”,但为了万家团圆,在大江南北的军营里军人们甘于寂寞,坚守哨位,一年复一年,他们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埋骨何须桑梓地”的豪迈、“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执著,守护着圆月在安宁中升起,照亮我们的家,也照亮我们的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