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图案反思 专家评呼格吉勒图案:对反思死刑有重大价值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5日电(见习记者 卢冠琼)15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结果出炉,18年前因流氓罪、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改判无罪,内蒙古高院同时宣布启动相关问责调查,内蒙古高院副院长赵建平向呼格吉勒图父母表示“真诚道歉,对不起!”
“错了就是错了,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过去的错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人民法院坚守法制精神,本着“实事求是、有责必究、有错必罚”的原则,依法做出改判,彰显了司法公正,同时给长期关注此案的公众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很多网民呼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于那些明显存在主观故意的当事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但是,我认为追责只是一部分。”李玫瑾教授表示,“我们在立法过程中,考虑了多道程序避免出现错案,为什么多道程序都没有发生作用?我们应该反思程序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司法过程当中,如何保证不再发生这样的冤假错案才是关键。”
18年后,年轻的生命得以沉冤昭雪,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斌对于呼格吉勒图的再审结果表示欣慰。同时,他表示,“生命具有不可恢复性,即便改判了,有些错误仍旧无法挽回。”因此,白斌认为,呼格吉勒图案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我们反思死刑有重大价值。”他说,“很明显,必须要勒紧死刑的口袋,对于死刑的审核,将来可能会更加严格。”
“再审在法律程序中,并不是常态化的法律程序。”白斌表示,呼格吉勒图案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反思,“我们应该在一审、二审这样常态化的法律程序里,通过严格的法律机制来确保正义的实现。”毕竟,错误的审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白斌认为,“呼格吉勒图案是‘从重、从严、从快’严打的运动式执法时代的产物,这是一个规范缺失的时代里,众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在法律上,希望司法机关以此为样本,对于类似的冤案,能有一个规模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