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展翅武术 雏鹰展翅 ——江油“布拖班”办学一周年纪实
每天晚上10点,就读江油中学的曾庆梅都在教室里不知疲倦地学习,而远在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玩伴却早已进入梦乡。“我要尽全力考上大学,去更远、更大的地方看看。”有着一个汉族名字的她,对未来无比坚定自信。
从2017年秋季起,122名彝族孩子“不远千里”走出大山,步入江油优质学校,开启了他们新的求学生涯。一年过去了,“到江油好学校”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布拖孩子的梦想和他们全家、全村的光荣。
自江油接受省委省政府的任务以来,江油以“争创全省对口帮扶工作一流、争作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示范”为目标,以“文化的力和效”改变布拖落后的思想观念,推动实现脱贫奔康的革命。
一声号角,打破命运的枷锁
“如果没有江油布拖班,我现在都不知道在那里。”曾庆梅轻轻的一言,道出她曾经所处的艰苦环境。据了解,大小凉山彝区从奴隶制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仅仅60年时间,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当地女孩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男孩的受教育程度。
作为家中长女的曾庆梅无疑是幸运的,因为父母的开明,她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因为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导致当地教育质量,与大山外的地区相比显得极为落后,缺乏竞争力。
就在她对未来发呆时,一个旨在打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举措正酝酿开启——从2017年秋季正式开设江油“初、高中布拖班”、“布拖幼教师资班”,其中江油中学49人、江油职中24人、长城实验学校49人,同时市财政划拨3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江油布拖班”的建设。
2017年6月,招生大幕拉开。曾庆梅通过层层选拔,以布拖县最优的成绩被江油中学录取,成为首批“江油布拖班”学生,成为家中第一个走出大凉山的人。
一种信念,精心培育的力量
从大山深处的家步行数小时,搭乘过路车出山,再在县城坐车经西昌、雅安、成都……跨越700多公里,晃晃悠悠历经近10个小时,曾庆梅与其他121名彝族孩子,于2017年8月28日到达目的地——江油。
迎接曾庆梅的是班主任赵晴霞。赵晴霞刚满40岁,年富力强,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着13年的带班经验,加之普通话标准,学校同意她带第一批“布拖班”。
“赵老师就是我的阿莫、阿达(彝语:爸爸妈妈)。”在曾庆梅看来,不只是赵晴霞,所有教布拖班的老师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他们。第一次军训、第一次歌手比赛、第一次吃火锅、第一次逛公园、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布拖学生有了许多人生初的体验。
在江油布拖班,像赵晴霞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代号“24365”,意思是手机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一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种执着,努力学习的源泉
“妹妹刚被江油长城实验学校‘布拖班’录取,我要告诉她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曾庆梅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在江油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家乡人听。
到布拖班上学的孩子,都是布拖县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到了江油,总有一些孩子因为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掉队。“孩子们很刻苦。我们从基础补起,只要掌握了方法,提高得就很快。”通过教这些孩子,江油“布拖班”的老师们对布拖教育的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布拖县的基础教育太薄弱了!改变小部分孩子还是不够,关键是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孩子。
根据彝族孩子的语言习惯、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三所学校都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江油高中文理分科后的“跟班学习、统一班级活动”;长城实验学校的行为习惯引导;江油职中的小老师陪练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就读江油职中布拖班的阿欧么陈英,正流畅地用钢琴为搭档伴奏《数鸭子》。和班上的其他23名同学一样,从未接触过钢琴的她,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弹会唱了。阿欧么陈英说:“我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我希望回家乡教更多的小孩子。”
一张张学科竞赛、艺术节等各种奖状无声地述说着布拖孩子“变天换地”的成就;13%的布拖孩子超过江油市A优线,诠释了“老师,我们会努力学习”的执着追求。
一种理想,托起希望的明天
如果说,壮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是自然给予布拖的馈赠,那么,布拖班就是江油给予布拖最珍贵的礼物之一。站在更宏大的视角审视,布拖班的历史使命是为凉山州布拖县培养人才,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课程设置上,除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外,还特意安排活动,让学生更加明确幼儿教师对改变家乡的责任和意义。”江油职中副校长王勇说。
理想信念的教育,让很多孩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阿古么阿超,想要考上医科大学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吉克么沙牛想要练就扎实的教书育人专业本领;刘强想要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成为专业技术人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建设布拖、改变布拖
“江油布拖班对提升布拖县群众对教育的热情,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市教体文广局教育股股长熊代清说,“今年,第二批‘布拖班’计划录取310人,这将让更多的布拖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