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与程千帆 当才女沈祖棻遇到程千帆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沈祖棻一生和南京渊源深厚,她喜欢古都南京的人文环境,希望南京是她的终老之地.可是,1977年6月发生在武昌珞珈山下的一场意外车祸,夺走了沈祖棻的生命.一代才女,沈祖棻已梦断金陵.能写历史小说的"江南才女"沈祖棻先生是一位卓具才华的女词人.文学家,1909年,她生于苏州书香名门,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沈祖棻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国文系,她学习刻苦勤奋,悟性又高,成绩很好,令胡小石.吴梅.汪东等业师赞叹不已,认为这女孩子前途无量.那时,沈祖棻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她写的一些词章如

沈祖棻一生和南京渊源深厚,她喜欢古都南京的人文环境,希望南京是她的终老之地。可是,1977年6月发生在武昌珞珈山下的一场意外车祸,夺走了沈祖棻的生命。一代才女,沈祖棻已梦断金陵。

能写历史小说的“江南才女”

沈祖棻先生是一位卓具才华的女词人、文学家,1909年,她生于苏州书香名门,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沈祖棻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国文系,她学习刻苦勤奋,悟性又高,成绩很好,令胡小石、吴梅、汪东等业师赞叹不已,认为这女孩子前途无量。

那时,沈祖棻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她写的一些词章如《浣溪沙》《金陵秋》等在南京报纸副刊上发表后很受读者们的好评:认为字句华采优美,有新意。1934年,沈祖棻又考入金陵大学研究古典文学。这期间,沈祖棻创作了《吴越春秋》、《隋炀帝之死》等三部长篇历史小说,文字清新流畅,结构紧凑,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沈祖棻因此被誉为“江南才女”。

在金陵大学,沈祖棻与大她4岁的才子程千帆相识并相恋,两人志趣相役,常一块外出游玩。每每在烟柳迷荡的莫愁湖畔胜棋楼上流连忘返,或是徘徊于清凉山林间幽径上,聆听古寺悠远的钟声。或携手登上古扫叶楼观赏品味楼厅内的古画和名家楹联。

他俩也曾泛舟于玄武湖上,欣赏湖光山色交映的如画美景,吟诵唐人韦庄的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车祸去世无缘再回南京

可以说,南京最令沈祖棻魂牵梦绕,正因如此,上世纪50年代,她从家乡苏州的江苏师院调来南京师院(今南师大)执教。她上的古典文学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学生们认为她讲课生动,深入简出,沈先生往往丢开教材,即兴发挥,且出口成章,吟诗填词如行云流水,贴切自然。 在南京师院(今南师大)执教了一段时间后,沈祖棻随夫君程千帆调往武汉大学执教。

1957年,程千帆被打成右派,这对沈祖棻是一次沉重的扫击,她一度消沉压抑,但她坚信丈夫并无过错,终有获昭雪的一天可惜的是,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却因场意外的车祸去世。

1978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慧眼识才,拍板促成程干帆从武汉大学调来南大任中文系教授、副主任。

南大前身正是金陵大学.是程千帆与沈祖桑相恋定情之地,风晨月夕,朝朝暮暮,程千帆无时不怀念刚离世不久的爱妻,一千遍一万遍地在心灵中呼唤妻子的名字,每每黯然神伤。

三百年来最杰出女词人

沈祝棻的遗著《涉江诗词稿》(又称《涉江词》,分上下二册)于1978年出版,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好评《涉江词》的写作起于1933年,迄于1949年,是沈祖棻24岁到40岁中所作。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好的诗歌是苦难之树结出来的果实”。抗日战争那样的硝烟弥漫的时代背景也使沈祖棻的词作具有了强烈时代感,因而使得她能够高出于三百年以来的女词人。即使是同样的传统体裁,沈祖棻那一支灵秀的笔也会写出完全不同流俗的好句。

《涉江词》开卷第一首《浣溪沙》的最后一句就是“有斜阳处有春愁”,似乎一开始,作者就在战争风云下和“鼙鼓声里”吟唱了。抗战时期,沈祖棻和丈夫程千帆过着乱离、迁徒的生活。沈祖棻写得最多的也足思乡念远的心情。

“一别巴山棹更西,漫凭江水问归期。渐行渐远向天涯……”这是她从重庆去雅安县的途中之作在乱糟糟的旧船上,她怀念苏州家乡:“……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加膏”,接下去“门前芳草连天碧,枕上花枝间泪红”……“明朝还怕,剩水残山,春归无地”。多么浓重真挚的离愁!它足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弦。读了这样的词句能使人更热爱苦难深重的祖国,怀念渗遭日寇铁蹄蹂躏的故乡。

沈祖棻的笔触细腻而灵巧,她的心灵更是细腻而灵巧。她的观察也很敏锐。“一点愁心无处寄,付与杨花,洒作弥天泪”,“才道这回,遣得愁心,又被两眉留住”,“何苦,连梦也不如休做”……在沈祖棻的词中,像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句子,实在太多了。

沈祖棻去世后,我国几位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先后在报刊上撰交评论她的作品,都认为在今后出版的《中国现代交学史》中应给予这位颇有成就的女词人以适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