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居士 勿忘赵朴初:新中国复兴佛教第一人
三、顺势而为,及时恢复佛教院校,培养急需佛教人才
落实了佛教寺院,必须有僧人住持。由于十年浩劫僧人都被迫转业还俗,请他们回到寺院的也大多都年老体弱。因此,僧人后继无人问题突出。赵朴初居士在大力争取收回一批寺院的同时,巧借机缘,运筹谋划,及时恢复中国佛学院和各地佛教院校。
1、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接受了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提出鉴真和尚像回国探亲的请求。为了迎接鉴真像回国,按照筹备计划,在扬州大明寺供奉后,计划要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供奉。赵朴初居士充分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缘,首先提出原来住在法源寺的居民全部迁出,接着对寺院殿堂进行维修,迎请佛像、安放法器等佛事用品。
等到1980年5月鉴真大师像在法源寺供奉结束后,赵朴初居士立即向中央申请在法源寺恢复中国佛学院。当年招生,当年上课。抓住机缘落实了法源寺的宗教政策,实现了恢复中国佛学院宏大愿望。
2、为了及时解决开放寺院缺少僧人的问题,除了举办中国佛学院和地方佛学院外,赵朴初居士提出在苏州灵岩山举办短期僧伽培训班,学制半年。及时为寺院输送了一大批寺院管理人才和宏法人才,这批人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成为各地寺院管理的骨干力量。
3、这个时期,在赵朴初居士支持下,全国开办了灵岩山佛学院、栖霞山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峨嵋山佛学院、岭东佛学院、云门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等十几家佛教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寺院管理人才和弘法僧才。
4、1986年,在总结中国佛学院和各地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赵朴初居士主持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汉语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全面规划,适当调整,保证重点,协调发展"的方针,规划了高、中、初三级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佛教教育体系。促进了佛教教育的发展。
5、1992年,赵朴初居士主持在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他在会议讲话中提出中国佛教今后一个阶段的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会议要求全国各地寺院把精力和资金向培养人才方面倾斜。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提出了"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方针和一系列措施,发起建立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开拓了佛教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四、恢复金陵刻经处的印经事业,拓展佛教文化事业
1、在有了佛教寺院一定的规模,寺院僧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佛教经书和佛像供奉需求量急剧增大。经过赵朴初居士的努力,在中央和江苏省政府支持下,经过重重困难,搬迁了几户居民,终于在1981年恢复了南京金陵刻经处,开始印制佛教经书、佛像的工作,满足了各个寺院的经书、佛像的需求。
2、在"文革"前,中国佛协的会刊是《现代佛学》,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文革"中被迫停办,至1980年已经停刊16年了。1980年宗教政策开始落实以后,中国佛教协会业务开展起来,需要一个公开出版的刊物对内弘扬佛法,对外实行学术交流。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赵朴初居士定夺,决定办一个综合性的佛教刊物,赵朴初居士命名为《法音》,题写了刊名,撰写了《发刊词》,于1981年1月出版第一期。《法音》杂志的出版发行,成为中国佛教协会联系海内外广大佛教徒的重要纽带。
3、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教文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赵朴初居士主持于1987年3月成立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请著名佛教学者吴立民先生任所长,赵朴初居士亲自写聘书聘请梁漱溟、启功、常任侠、常书鸿、吴晓铃、陈明远、巫白慧、潘絮兹、虞愚、金维诺、苏渊雷、苏晋仁、王淼、王尧等具有卓著成就的专家学者为特约研究员。
还聘请教内观空法师为顾问,隆莲、土登尼玛、林子青、郭元兴、贾题韬、李安为高级研究员。同时创办了赵朴初居士题写了刊名的《佛教文化》杂志,为弘扬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