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书与气象

2019-05-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旁.月湖之西,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代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为我国明代政治家.藏书家范钦所建,其命名取自<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时至今日,天一阁尚保存藏书30万卷,珍本善本古籍8万卷.历经400余年风雨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藏书与气象古代藏书的损毁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政治动荡.战争.火烧等人为灾难;二是水湿.霉烂.虫蛀等自然侵蚀.天一阁藏书曾饱经沧桑,仍能保存至

    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街旁、月湖之西,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代藏书楼——天一阁。天一阁为我国明代政治家、藏书家范钦所建,其命名取自《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时至今日,天一阁尚保存藏书30万卷,珍本善本古籍8万卷。历经400余年风雨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藏书与气象

古代藏书的损毁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政治动荡、战争、火烧等人为灾难;二是水湿、霉烂、虫蛀等自然侵蚀。天一阁藏书曾饱经沧桑,仍能保存至今,除了范氏十三代后人严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烟酒切忌登楼”等家规之外,独特的藏书保护措施也至为重要。

天一阁藏书与气象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东南隅,地处宁绍平原,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宁波市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主要雨季有3-7月的春雨、梅雨和8-9月的台风暴雨、秋雨,雨水多是其主要气候特征之一。为了保证常年防火用水的需求,天一阁北面数米处又开凿有天一池。根据民国《鄞县通志》和《宁波府城厢图》记载,历史上的天一阁外原有一条自然河道,它连通着月湖和天一池。被水环绕的天一阁,显然湿气极重。

天一阁藏书与气象

另一方面,我国南方竹原料资源丰富,竹纸成本低、实用性好,被众多印书家广泛采用。天一阁现今所藏的30万卷明清古籍,其用纸绝大多数是竹纸。但是竹纸最怕潮湿,一旦水汽蒸滋,严重的会使书籍粘连板结,最终受损。特别是6-7月的梅雨季节,温、湿度条件正适合霉菌繁殖,若古籍稍有潮湿,几乎不可避免要发霉。所以,天一阁历来极为重视藏书的防潮防霉。

建筑防潮

天一阁藏书楼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其创建者范钦在房屋打基础时,就掘地四尺,内铺木炭及石灰,再以柏油浸过的方砖铺地,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水层,使地中水湿之气不能上溯。藏书楼一楼空阔、南北通透,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无形中又成了一个隔潮层。此外,天一阁楼顶隆起的屋脊有利于倾泻雨水,防止渗漏,又使室内顶部构成三角形空间,减缓屋顶因曝晒或严寒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藏书楼二楼是藏书所在,二楼南北两侧设有窗户,在气象条件合适时,方便通风,平时则密闭防潮、遮光。二楼内部是一个大通间,用梁柱、书橱等隔为6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其中,偏西一间安设楼梯,偏东一间空置。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东西两间接近墙壁,易受潮气影响,不利于藏书,故而只在二楼中间处藏书。

范钦总结众多藏书家的经验,亲自督造与众不同的书橱。书橱前后均设有门,属于可脱卸式的双开门,既方便前后取书,又保证书橱的通风除湿。书橱的选材都用杉木,杉木的优点是只要不被雨水长期浸湿,其合缝的紧密性就能保证长期稳定,这在雨季时有利于防潮。显然,天一阁藏书楼的这种建筑形制和藏书橱的打造布置,对于防潮问题的考虑是极为严密细致的。

雨后晒书

天一阁在范氏家族管理时代,坚持每年夏季“伏暑”或秋季“重阳”期间进行晒书活动。“伏暑”或“重阳”期间,宁波天气晴朗、空气干燥,非常有利于通风晾书,去除潮湿。在晒书前,一般是由轮值者邀集各房房长,共同开锁进入藏书楼,翻晾藏书。时至今日,每年梅雨过后的伏暑期间,天一阁仍然会组织晒书活动,这是天一阁的一件大事,和藏书楼一样延续四百余年。

所谓晒书,并不是真正将书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这样会使潮湿的纸张因为快速干燥而变形脆裂。天一阁晒书的基本程序是将藏书楼南北窗户打开,然后开启书橱前后两面的柜门,借助干爽空气的自然流动来通风除湿。再接下来就是分批将书籍从书橱中取出,置于楼内临时支起的搁架上通风,视天气情况经过半天或数天的阴干,使书中一年来积累的潮气和霉味发散出去。

新采进的古书多少也会有潮气,若遇到阴雨天潮气更重,这时书不能随便入库,需要搁置,在经过晒书这一环节后方可入库。

英石除湿

除了每年的晒书活动,在书橱内放置英石,是天一阁几百年藏书的定制,始创于范钦,并代代相传。英石在宋代古籍《云林石谱》就有记载,上等英石还被列为皇家贡品,苏东坡等文人墨客更是对英石钟爱有加。在元代,英石以其多姿多彩的魅力,被列入“文房四玩”之一。

到了明代,英石被范钦摆放进了自己的书橱中。今天,我们去天一阁藏书楼参观,会发现每个书橱柜底都摆放着一块重约50斤的大石头,这些石块乍看起来像太湖石,但其实是英石。

英石是产于广东英德县的一种石灰岩石料,质地疏松,空隙较大,据现代科技分析,英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传统中医药对英石也有使用,它在外用时具有燥湿、杀菌等功效。范钦就是利用英石的这一特性,将其放置在书橱之中用以除湿防潮。

对此,清代诗人袁枚曾说:“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草辟蠹鱼。”袁枚在诗注中还说:“橱下放英石,云收阴湿物也。”英石吸饱水分后,用手触摸会有明显的潮湿感,经晾干后还可以循环使用。

或许有人会问,对于宁波那长期雨纷纷、湿潮潮的霉天雨季,仅仅几块英石能吸收多少水分?吸饱了水分,难道还能继续在四面透风的大面积书楼内发挥作用吗?

其实,天一阁藏书之所以能在雨水多、湿气重的宁波保存多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天一阁建筑布局合理、藏书设备科学、坚持年年晒书、英石收湿防潮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如今,天一阁古籍的保护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伏季晒书、英石防潮等措施也被延用下来。新建的藏书库房、书橱也都充分吸收了藏书楼的特点,书库每天的温、湿状况也有专门的监控和记录。

避光藏书

光也会对藏书产生危害。除了产生热量使有关化学反应加速外,光会由于光降解或光氧降解作用,使纸张机械强度下降、脆化变质,同时导致纸张原始白度下降、色泽暗沉,从而严重伤害古籍的质量和寿命。400多年来,除了晒书日,天一阁藏书一直严格遵守“避光保存”和“彻底断绝火种”的制度,天一阁藏书楼至今没有电灯,登楼时只用手电筒照明。

由范钦亲自督造的天一阁书橱高230厘米,宽155厘米,深85厘米,中间藏书板分4层,放书方式是平卧,每只书橱可藏书约1000余册。这些古籍由于长期处于压实状态,每页纸张都紧密封闭,基本上做到了不透气、不透光,温湿度也相对稳定。

与放在表面的古籍相比,压实在中间部位的古籍,无论纸张强度还是色泽状态都相对要好一些,其面貌依稀似当年。客观上,天一阁藏书始终处于书楼和书橱双重避光环境中保存,古籍获得了较佳的养护。对此,乾隆皇帝曾专门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款式,兴造南北七阁,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也因此闻名天下。

新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以雾霾和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逐年增加,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也急剧增加。由于纸张多孔性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在浓度差造成的动力作用下,有害物质会不断向纸内扩散、渗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污染物被纸张吸附后,可与纸张中的水分或空气中的水汽结合生成强酸,引发纸张的水解作用。

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由于具有氧化性,会引发纸张的氧化作用。不论是水解作用还是氧化作用,都会降低纸张强度,对字迹也有破坏作用。对于这一新的威胁,应该及早采取对策。一方面要保持库房洁净,加强馆库整体环境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要及时更新库房内污浊的空气。

天一阁由于地势低洼,设计标准低,在防洪排涝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隐患。早在1933年9月,一场大台风过后,藏书楼东墙倒塌,部分书籍受损,藏书楼一度岌岌可危。2013年10月8日,在台风“菲特”袭击下,从月湖等处涌来的洪水侵入天一阁,大水漫至西大门前石狮子的基座上,天一阁的工作人员用三台抽水泵日以继夜地向外抽水。

幸运的是,除了个别受水浸泡的木雕、石雕、砖雕等文物外,藏书等重要文物并未受损。因此,加强天一阁防洪排水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库房等建筑物的防洪排水功能,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