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地图 从牧野之战看青铜时代古兵器——战车与戈
牧野之战是历史上武王伐纣取胜的决定性战役,也是西周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一战之后商王朝第三十一代国军商纣王帝辛高台自焚而亡,结束了六百多年商王朝的统治。西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同时牧野之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据史料记载,武王牧地会师之时集合军人数约四万五千人,而此时的商纣王帝辛听闻周军即将攻城,而商王朝的主力战军远征未归,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出战俘与奴隶应战,具体人数不详有史料记载为十七万人也有史料记载为七十万人,总之人数远远高于周军人数。
公元前1046年春,浩浩汤汤的商王大军与周军在牧野会战,不太一样的是商朝大军皆为步兵,而周军则是300辆战车一字排开,每列战车之后是队形整齐的虎贲军手持青铜短剑,左手持盾。周军心知若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以一人之力斩杀数个甚至十数个商军,当战争打响,商军如破竹之势气势汹汹朝周军冲来,与商军不同,周军进攻则沉稳许多,他们以战车在前衡速前进,每行进一段距离,就停下整理队形,以这样的方式保证队形不乱,以整对散,以少胜多,很快商军就被战车的威力与虎贲的勇猛打的一盘散沙。
这场战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周军就轻而易取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有人研究牧野之战周胜利的原因,其中双方兵力悬殊是事实,但与军纪严明纪律严格的周军相比,商军的成份就有点不够看了,军中人数虽多除却那些护卫王城的真正将领,余下的不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就是迫不得已贪生怕死的无辜奴隶,还有些对商王朝恨之入骨的战俘之流,人心不齐,军心难定,商军本就是一盘散沙,看到周军设备精良的战车与军队马蹄踏踏的朝自己奔来时,心中惧意更甚。
战车是青铜时代具体在商周时期开始广泛作用的作战武器,而在史前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主要使用的武器都是长矛和斧子,战车的出现在战场上一度大显身手,当时对于步兵的威慑力不亚于如今的坦克,战车作战时,车上站立三人,中间一人为骑手负责控制战车走向,他的两边分别站着主将与副将,负责以戈作战。
战车通常用两匹或四匹马驾驶作战,车两侧的车轮中心插有车軎,车軎也是青铜打造,锋利无比,即可以防止车轮不易滑落,同时杀伤力极大,为了保证敌军所受冲击最大而本军士兵不受损伤,车辆间必须保持着安全距离向前行进,同样也保持了战车的机动性。
戈则是一种新式兵器,配合战车使用,所以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三米,又由于戈的制作过程中工序简单,所用的铜少制作成本低,戈产生之后大量的运用战争,同时增加的还有战车的数量,战车的精良程度与数量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成为各诸侯国军事能力的一种体现。
戈的使用一般有三种作战手法,一是摏,用戈的上刃去攻击敌人,后来多次实战中由于摏的攻击力较小,人们又在上刃处加上戟,增强了戈的战斗力。二是啄,用戈的尖峰攻击敌人。三是勾,用戈的下刃攻击敌人。士兵站于战车之上,手持长戈加以攻击,由于战车的机动性与人力的动能因素使步兵所受冲击非比寻常。
中国古代就将管理军务马匹的人授予官职司马,可见古代战争中对于马匹的训练以及作战训练的重视程度,同时这也是贵族垄断政权的一种手段,研究统计,商周时期战车速度大约在十五公里每小时,而正常人站在这样的马车上行军是非常颠簸不适的。
所以为了驯马以及适应战车,必须经过长久的训练,我们知道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和数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御和射相当于我们中学要学习的内容,所谓的这些战场作战,其实都要经过系统的学习以及时间才能适应。
牧野之战能够取得胜利很大一部分是这些战车长戈与虎贲军的功劳,可见一个国家的兴衰变革与军事装备也是息息相关的,有时候军事化的管理,武器精良程度,比人数更占优势。今天荣荣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想了解更多历史典故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