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本是贬义词
在现代汉语中,“炙手可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现在人们多用其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非常热门、抢手、走红、受欢迎、为大众关注等。可是追根溯源,“炙手可热”原本是一个贬义色彩十分鲜明的词:“炙”者,烤也;“热”者,烫也;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到灼烫”,比喻权贵气焰很盛、权势逼人。
“炙手可热”在唐代就已成为一个流行贬语,崔颢(704?~754)在其《长安道》一诗中即用到了这个成语:“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眼色,世事悠悠应始知。”唐玄宗时,李隆基宠爱杨玉环,杨玉环三姐妹俱受封赏,她的堂兄杨国忠还当上了宰相,杨家权势熏天。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宴饮,轰动一时。
大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深刻讽刺了杨家权势的显赫。在该诗的“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两句诗中,杜甫也用到了“炙手可热”这个词,其大意是“杨家权重位高、气焰逼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杨丞相发怒生气”。
“炙手可热”一语还见于唐大中年间(847~859)的民间谣谚。据《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崔铉传》载:崔铉于唐武宗会昌(841~847)初期入朝,“凡三岁至宰相”,但他做事喜欢独断专行,不喜欢其他宰辅居其右,结果被罢知政事,出为陕虢观察使。
宣宗大中三年(849)四月,崔铉再次入相,任用亲信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等参与议政,权势盛极一时,气势咄咄逼人,京师“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
类似的用例还见于宋代李清照的《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明史·董传策传》:“(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元代高明的《琵琶记》:“我夫人虽则贤慧,争奈老相公之势,炙手可热”;清代王韬的《淞隐漫录》:“北地某公者,当时显宦也,声势烜赫,炙手可热”;清代陈忱的《水浒后传》:“炙手可热握大权,待郎充犬吠篱边”;现代作家沙汀的《淘金记》:“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当代语言学大师季羡林的《法门寺》:“刘瑾气焰万丈,炙手可热。
他那种小人得志的情态,在戏剧中被表现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