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二作文 2018年高考上海语文卷作文解读
这个题目人文色彩和思辨色彩都很浓。哲学从需要和被需要来思考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伦理学从需要和被需要来探讨人的行为的道德属性,社会学从需要和被需要来考察人的社会属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人只有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才能确定他的社会属性,才能体现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
要注意的是,本题要谈的,是“‘被需要’的心态”,不是“被需要”的各种客观现象,不是“被需要”的各种“刚需”;尽管谈“‘被需要’的心态”离不开这些,但要行文中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谈“被需要”的心态,实质上还属于一个心理学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就探讨过这个的问题。普通人尽管有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概念,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缺少这种心理体验,因此学生作文应该是有话可说的。
怎样去看这种心态?
一个人只关注自身的需要,是极端自私的;没有“被需要”的渴望,是极度封闭的;而“被需要”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则是失落的,甚至是孤独寂寞的,甚至有一种被抛弃的挫伤感。
渴望“被需要”的心态,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贡献感、成就感,是在寻求他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被家人需要的,是在寻求家庭生活的幸福感;渴望被工作需要,是在寻求对自己才干和贡献的认同感;渴望被朋友需要,是在寻求对自己能力和品格的肯定。人,总是在他人对自己的需要中求证自身的定位。
这种心态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它能激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人有担当、有付出,也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慰藉。但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过头了,一味去迎合他人的需要,则很有可能失去自我。而他人的这种需要如果让自己力不从心的话,则使人倍感压力和抑郁,基本让人崩溃。所以,“被需要”的体验还是有限度的。在什么层次上“被需要”,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而自己渴望在什么层次上“被需要”,是取决于自己的人生境界的高低的。
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能从意识到“需要”到意识到“被需要”,可以说是在人格成长中的一次飞跃。就考生来说,能在成人之际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能渴望“被需要”,则意味着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社会化人格了。
从作文的要求来看,没有规定文体,但谈的是“思考”。可以写议论文,但有点难度;因为中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多还是感性的,所以可以考虑写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的哲理性散文,从一件小事来反思、来认识这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