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2018-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孙钦礼 06-03-16     马一浮(1883-1967)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另加熊十力并称现代儒学三大圣,贺麟推其"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有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周公恩来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所夸够威够厉.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做为中国最后的理学家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孙钦礼 06-03-16     马一浮(1883-1967)被梁漱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另加熊十力并称现代儒学三大圣,贺麟推其“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有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周公恩来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所夸够威够厉。

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做为中国最后的理学家,马少年丧母,旋又失怙,二十丧妻,遂终身不娶,亦笃于情者。无嗣。李叔同谓丰子恺曰:“马先生 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他用食指和拇指略示书之厚薄),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录自矫庵主人与何白通信)   其死搜索到一段:“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八十四岁的杭州名学者马一浮的家被搜罗一空。

抄家者席卷而去之前,他恳求道:‘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谁知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集,不久即死去。”    马一浮从崇尚西学(据说他懂七国文字,引进《资本论》第一人),而转“知西学之弊“,逃于禅”最后归宗儒学。

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 书札: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

这与熊十力从佛转入儒又多了一西学。马深感西学功利与暴力主义之泛滥,从儒学立人完善主体人格,张道德主体,以自我道德感召就盛德大业君子。一生独居陋巷,以身行之。

因推崇述而不作,主张圣人语默,其作不多,多产于抗战时期应浙江大学竺可桢之聘,为浙大学生讲学间讲稿。此书是其代表作。是在泰和、宜山讲学汇集,甚薄,78页。    马讲学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旨,已一生笃信笃行。

提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自然科学摄于《易》,社会 科学摄于《春秋》,文学艺术于《诗》,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宗教亦于《礼》,哲学杂在《易》、《乐》《礼》《春秋》中。

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思之何得此言?马之思在心性本体,一切从 此本而谈中国之文化。

与熊十力一些言语遥相呼应。但言文化领导又昭显其浪漫之见,传统文化若不大动手术,纳新采故,何来兴盛更不言妄谈领导,领导此意甚不恰当,用于文化不类于滑稽。    六艺《经解》曰:《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学者须知,六艺本无失,”学焉而得其性之所 近,俱可适道。其有流失者,习也。

心习才有所偏重,便一向往习熟一边去,而于所不习者便有所遗,高者为贤,知之过,下者为愚,不肖之不及,遂成流失。佛氏谓之边见,庄子谓之往而不反,此流失所从来,便是“学焉而得其习之所近,慎勿误为六艺本体之失。

此须料简明白”(9页)按:路在道,行者走之所偏所迷所误均在已,与路无涉,有强辩嫌疑。观诬,奢、贼,烦,乱莫不在所世循环,无论何行其果皆在水一方,遥不可及,可为乌托邦。若从求本心看,此言甚妙,学贵在入而后返,所谓跳入复跳出,一入一出,所本在已心。

跳入不出曰痴,入而出曰智。    《论老子流失》有趣,录之:周秦诸子以道为最高,道家之中又以老子为最高,而其流失亦以老子为最大。吾谓老子出于《易》,何以言之?因为《易》以道阴阳,故长于变。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这个道理老子观之最熟,故常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其言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反者道动,弱者道之用。

“此其宗旨在退处无为,自立于无过之地,以徐待物之自变,绝不肯伤锋犯手,真是全身远害第一法门。任何运动,他绝不参加,然汝任何伎俩,他无所不明白。禅师家有一则机语,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答曰:“老僧只管看”。

老子态度便是如此。故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看世间一切有为,只是妄作,自取其咎,浅陋可笑。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他只燕处超然,看汝颠扑,安然不动,令汝捉不到他的败阙,不奈他何。以佛语判之,便是有智而无悲,儒者便谓之不仁。

按:“读过思及《笑傲江湖》之风清扬之独孤九剑,老金以此喻否?又思及钱钟书,其语讥言讽类此,但钱氏有其大悲怀存。如《围城》末尾之钟,不忍以唐晓芙许之方鸿渐,于其说不彻底不若说其心存悲仁之念于心。

 马氏所论皆求本体,先解此然后再入学,学者明乎此方为真学者,其论忠信,视听,居敬,知言,涵养,止观等莫不于此。思及八十年代近末,常与友朋谈人之本,生死,爱恨情仇类形而上,苦思不得,今者皆忙忙匆匆,为物所役,再谈必答,管它鸟甚,吃酒而已。以至今混混庸庸,心无所属。近来有余闲,所思此多,颇有明朗,再以此入,已于暗黑中得星星之光,不免窃喜,马氏所论大问题,原不容忽视。

学问一途得原是自学与问人,全凭已证悟,如饮水,冷暖自知,有美食,不食弗知。问人如迷者问路,病者求医,只得看已造化,所遇是知路者亦是良医,非此走弯路,误服毒药,只得自家担当了。古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一句合头语,万物系驴橛”可见择师要慎。多问之,多思之,多疑之,多辩之。

《去矜》篇载:“上蔡《语录》云:”谢子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又一年,做得甚功夫?“谢曰:”也只是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座同志者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

胡定公问“矜”字罪过何故恁地大?“谢曰:”今人做事,只管要夸耀别人耳目,浑不关自家受用事。如有底人食前方丈,便向人前吃,只蔬食菜羹,却去房里吃。为甚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