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为什么不救救衡阳】国民党第一名帅薛岳
核心内容:薛岳为什么不救救衡阳,日军侵占长沙后,立即分兵南下进犯衡阳。早在日军进犯长沙之前,薛岳已令战斗力较强的第十军防守衡阳。1944年7月30日,日军在冈村宁次亲自指挥下,对衡阳发动第三次攻势。
薛岳命令各部进行反包围,并发出求援电十三件。这时,驻守衡阳城的第十军和暂编第五十四师,兵员已减半,战斗力大损,增援部队又受阻挡。1944年8月,日军占领衡阳后,他将部队撤至湘、赣、粤边区,阻止日军打通粤汉铁路。
衡阳城陷的责任不在于方先觉及其第10军将士,而在于外围的援军。5月29日,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命令他在衡阳固守10天到2周时间,吸引消耗日军兵力后,配合外围援军内外夹击,将日军主力消灭在衡阳附近。然而,在城内坚守了40余天的第10军官兵,却一直没有看到援军的踪影。
对于近乎“伤亡殆尽”、“弹尽粮绝”的第10军,他们是多么希望援军的到来。据第9战区派出第10军的督战官兼炮兵指挥官蔡汝霖在他的回忆录《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中说:“在衡阳保卫战47天的最后两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外围的援军。”
我们每夜均在中央银行防空洞上面听我援军的抢声。……援军的枪声好象故意和人开玩笑,忽近忽远,听得近了,大家都兴奋欲狂,一切似乎都很光明,枪声带给我们无限的快慰。但枪声远了,大家不觉又皱起眉头,内心里也不知是怨是恨,抑是希望,乃是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滋味。”
援军总不见来,绝望之余的方先觉,给蒋介石、薛岳等分别发出告急电:“衡阳危在旦夕,个人事小,国家事大,救兵如救火,无论如何请派一团兵力,冲进城来,我们自有办法。”然而,始终没有一个援军到达。所以,当方先觉最后选择了投降道路,对他的部下是这样说的:“好,就是这样干吧!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国家不要我们。”
其实,有些援军也已到达衡阳外围,但不愿意往死里打,打进城内,就等于跳进了火炕。战后日军战史也不失公正地写道:“敌人之援军(3个师)已于其间到达衡阳附近,但经我第40师团迎击后,已弃衡阳而掉头南下。”
相反,由于援军不达,“更招致敌人对衡阳之全面日夜猛攻,其攻势之凶猛,如洪水之决堤。我守军堵得东来西又溃,最后竟至无人可堵,无弹可投;衡阳乃不得不陷。”长衡会战,敌我总兵力最多是一对一;而衡阳保卫战敌我兵力却是五对一
当衡阳守军在城内浴血苦战时,外围援军救援不力,使方先觉极为不满。将军队视为保持和提升自己地位的本钱,在作战中保存实力,是国民党部队相当一部分将领身上存在的一个顽疾。这个顽疾在八年抗战中时有暴露,在衡阳外围的作战中更是暴露无遗。
衡阳保卫战前,蒋介石曾对方先觉许诺说:“希弟安心死守,余必督促陆空军助弟完成空前大业。”217月12日,即日军发起第二次总攻后,蒋介石即致电第九战区,令第62军由衡阳西北郊猛攻敌背,第79军协同第62军向衡阳西北郊猛进,第63师由北向南攻击,以“速解衡阳之围”22。但各解围部队受命后,行动缓慢。
第62军为保存实力,将主力集结于衡阳郊区谭子山附近,仅用两团兵力增援衡阳23。7月20日,这两团兵力曾攻入衡阳火车西站。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往前冲,完全可以冲破日军的包围,与城内守军会合。但也许是担心冲入城内后,与衡阳守军一样陷于日军的包围之中,这两个团滞留于衡阳火车西站,再也不往前进攻。
到了7月23日,日军反击,威胁第62军军部及该军左侧后,该军军长黄涛生怕被日军包围,急令这两个团撤回。第一次解围战斗就这样功败垂成。7月25日,蒋介石再一次组织解围战斗。但第62军自衡阳西站撤出后,日军加强了阻击,再也无法重新接近西站。第79军进入西郊后,一直与日军在贾里渡、铜钱渡、鸡窝山一带形成对峙状态,不能前进。
7月27日,蒋介石令第46军、第74军一部投入战斗。第74军第58师曾占领衡阳郊区的鸡窝山,“已经遥望衡阳,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能与守军取得联络”24,但这时第74军副参谋长丘耀东竟无缘无故地下令他们后撤。至7月29日,“各路援军被击退”25,第二次解围战斗也遭失败。
8月2日,蒋介石组织第三次解围战斗。但至8月7日,各部没有任何进展。当晚,解围部队发起所谓总攻击,但至五里牌附近即被日军击退。这样,一直到衡阳失守,援军都未能到达衡阳。
薛岳的父亲名豪汉,字宗元(1871—1939),母亲姓李,闺名为慈玉(1877—1929)。薛豪汉有六子二女,薛岳是长子,生于1896年12月1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其下是仰芹(字孟坚)、仰霆(字仲述)、仰骠(字叔达)、仰谦(字季良)、冠华,二女为盛娣、冠姬。薛岳六兄弟中,出了四个国民党将军,除薛岳为四星一级上将外,三弟仲述、四弟叔达为中将,五弟季良为少将。
倭军战力,倭海空军比米海空军可能差一个数量级,但倭陆军战力可能仅次于德陆军,比米陆军战力还高。倭军偷炸珍珠港后,国军从东面一条战线变成东西二条战线。东部国内战线以湖南为重点,薛岳挑重担,西线则缜西与缅北战线。
东线采守势,西线采攻势。远征军虽然第一次惨败,但退入印度的远征军,在米国装备与训练下,43年10月开始,史迪威指挥的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反攻。44年4月拿下密支那,但在密支那因指挥失误,苦战近3个月。
而44年5月,卫立煌指挥的近16万远征军反攻滇西,但反攻也不顺利,也近到9月才完全胜利。与此同时,44年6月,倭军开始以超过以往数倍兵力展开长沙攻击战。国军自是要苦战的。但是国军之惨败,薛岳确实要负战场指挥责任的。大陆教科书故意强调东线惨败,而不提缅北与缜西反攻胜利。
乡下老爷注***第一名帅薛岳---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原因来源: wxcfgh85 所谓第四次长沙会战就是大陆教科书上***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节节胜利而欧洲战场上苏美英法联军也对德军不断发起反攻的情况下被日军打得一溃千里的豫湘桂战役其中的一个部分,亦称长衡会战。
但是无论是从近年来的抗战史书的观点还是我个人的分析,我都认为此战失败,薛岳有个人责任,但是从敌我力量对比,总体的情报工作,甚至还有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战略意图来看,此仗其实是难免失败的,但是这场第四次长沙会战乃至于豫湘桂战役的失败,影响也是极深远的,它加深了西方盟国对于***政府特别是蒋介石中央军的负面印象,也令到美国后来在国共内战中的前几年都采取了要维持国共和谈,甚至采取了对***进行两年军火禁运战的。
而一方面是***军的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则是中共军队的迅速壮大,也令到国内媒体和很多青年对于蒋介石的领袖能力开始产生怀疑。说***在内战中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源于此战,应该并不为过。接下来会详细分析。第四次长沙会战是指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学术界也将“长衡会战”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第四次长沙会战”,从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在湖南北部地区作战。第二阶段又称“衡阳保卫战”,从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双方以争夺衡阳为目标在湖南中东部地区作战,长衡会战的结束时间为9月上旬。
国内外学术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为准。为什么会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不断得胜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次失败?首先,盟军得胜只是对着日本海军取得优势,其时尚未与日本陆军特别是最精锐的关东军真正交手。
所以当***军此时大败时,美国等西方盟国都认为是因为***腐败和不抗日造成的,但是当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抗战的最后一年,习惯了在太平洋海面上以极低伤亡打下几百架日军战机的美英盟军却在硫黄岛和冲绳岛上连啃硬骨头时,美英盟军才认识到了日本陆军的战斗力,最后还因此一边加紧研制原子弹,另一边以出卖中国外蒙以及东北的一些利益为代价换取苏联对日作战,以避免预估中的击败日本所需要承担的近百万美英军伤亡。
冲绳岛 日军两个主力师团之一的第24师团就是原属关东军,后来从东北调往冲绳的,同时调入的还有同属关东军的更有战斗力的第九师团,但是日军战前决策决误,把第九师团调往被认为也有可能是盟军登陆目标之一的台湾,以至于到了二战结束也未能与美军一战。
冲绳之战中,日军参战陆军部队为第32军,包括了上面提到的第24师团和第62师团还有一个独立混成第44旅团,总人数约为八万人,加上海军基地部队陆战队和当地的民团,加起来约十万人。
盟军参战兵力为45万人,舰艇1500艘,飞机2500架,其中提供海空掩护的包括了20艘航母、10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和71艘驱逐舰,76艘护卫舰。在这种绝对优势的海空军支援下,盟军最后死伤8万余人换取日军亡9万余人,俘7千余人。而在此前的硫黄岛战役中,在1944年前守卫的日军只有1500人,1944年5月才把一些陆续送上的部队混编新成立为109师团,合计2.3万人。
美军参战兵力为7万人,12艘护航航母、6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在面临敌军绝对优势海空兵力下,日军以21800人死亡,200人被俘为代价,换取了美军6,821人阵亡,26,000受伤。以上列出的数字也许还不会让大家有何感觉,但是如果我引用大家至今仍引以为自豪的朝鲜战争作对比,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最引以为傲的一战是五次战役中的第二次战役,因为第一次战役主要还是打的南韩军队,第二次战役才是对战美军主力并且取胜,在没有正式对美宣战就发动战事,而且采取了伏击战术的情况下,中共志愿军以38万人(维基百科上的数字)伏击美国南韩土耳其英国等合共22万人。
结果是歼灭敌军三万六千人,所谓歼灭,就是死伤合计的意思,这其中还包括了不少战力低下的南韩军,毕竟南韩军是所谓联合国军里除美军外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二次战役中著名的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精锐的第九兵团以3个军12个师共15万人围攻美国陆战一师约一万多人,结果美军死伤七千人,其中死亡和失踪占了2500人,冻伤为7300人。志愿军死伤人数则为阵亡1.5万人,冻死达4千多人,冻伤达3万多人,战役结束后第九兵团长时间失去了战斗力。
对比日美和中美的作战情况:硫黄岛:日军投入一个师团2.2万人,死2.18万人,美军投入7万人,其中包括了陆战3,4,5师,死约6800人,伤26000人,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受伤数字是否包括下面冲绳岛战役中提及的非战斗受伤。
合计美军死伤约33000人。美军占绝对海空优势,且知道日军准备作战,并经长时间的火力轰击。日军为临时组建的非精锐师团,战争态势为美军围攻日军。冲绳:日军总共投入约10万人,美军投入45万人,日军伤亡9万多,被俘7千多,美军死伤8万多人,其中死亡12000人,战斗受伤约4万人,非战斗受伤33000人。
美军占绝对海空优势,态势为美军围攻日军。朝鲜战争二次战役:志愿军投入38万人,联合国军投入22万人,死伤合计为36000人,其中不少还是战力低下的南韩和土耳其军。
如果具体到长津湖战斗,志愿军投入18万精锐部队,美军陆战一师约一万多人,不算双方因天气原因的冻伤,志愿军战死1.5万,受伤数字不详,美军死伤7千人,其中死亡失踪合计2500人。美军同样占绝对海空优势,战争态势为志愿军伏击围攻美军。
由上可见日军陆军部队的战斗力,在所谓穷途末路的1945年仍能以组建期为8到9个月的新编师团取得了远超过志愿军所谓提振国人士气经典一仗的战果。
而把话题转回到1944年的世界大战,正是在这一年,日军在太平洋海战步步失利的情况下,决心以陆军取胜,除了在国内征调大量后备役和新兵外,还从中国东北调动了大批原来准备与德国合作对苏作战的关东军部队南下作战,其目标第一是太平洋列岛的美英军,其次就是在大陆的***部队。
在国内军旅作家孙挺信的名作中日大决战中指出当年日军的总兵力比起1943年剧增了一半,书中记载了为实施对***军作战,也就是日方所称的1号作战,东条英机决定从满洲和日本国内向中国大量增调兵力。
从满洲调人中国派遣军的地面部队有:关东军主力师团之一第27师团;三个独立工兵联队;二十个独立汽车中队;十二个独立辎重兵中队;四个野战补充队。从满洲调派遣军的航空兵有:二个飞行团司令部;三个战斗机队;一个袭击战队;三个重轰炸机战队;三个飞行大队。
加上派遣军原有的第3飞行集团,新组建中国派遣军第5航空军,下辖两个飞行师团,由山下琢磨中将任军司令官。具体到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新增加的部队有,日本国内的第47师团和新征招的十万补充兵及战马四万匹以补充和加强薛岳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老对手日军第11军战力;
在日本首都东京担任防空的最新“四”式战斗机第22战队派抵广东和武汉机场与美军驻华的航空队作战,担任打通平汉铁路南段作战的华北方面军第27、第34两师团和坦克第3师团一部,亦巧妙地南下,集结于武汉地区,上面已提过第27师团是关东军精锐师团。
日本(火田)俊六总司令官曾说日方投入长沙和衡阳作战的兵团为:第11军七十个大队;第1军第37师团、第13军第64师团、独立步兵第5旅团、第1、第2、第4三个野战补充队,共三十个大队;华北方面军坦克第3师团一部,第27师团等部三十个大队;华南方面军二十个大队。
地面陆军部队共计一百五十个大队。另外,还有第5航空军,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队和陆战队协同作战。这是自日军对中国开战以来,使用兵力最大的一次作战。(注: 1938年武汉会战,日军地面部队为一百四十个大队,合计35万人,而当时***军队投入则号称120个师,人数过百万)。
日军的这次行动总人数达30多万,但薛岳的第九战区部队也只有三十多万人,而且因为日军在前阶段作战中已先后打败了汤恩伯等部队,又迫使陈诚和胡宗南部队采守势,再加上就在几乎同一时期英印军队开展缅甸对日作战失利,令到美英施压要求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介石原准备把二十万最精锐的新训练美械部队用于应付日军新攻势的中国内地作战,所以拒绝了。
罗斯福发火了,认为蒋介石自私,只要美援,不履行共同的义务。4月10日,史迪威将军奉命停止了对中国远征军的物资供应。4月14日,蒋介石不得不改变态度,指示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的何应钦,向中国远征军下达了反攻命令,在中国内地战事危急的关头抽走了最精锐的二十万部队。
就这样,过去依靠中日战争相持期中日军队维持平衡态势日军只动用部分兵力发动局部战役的情况利用时机集中兵力消灭日军的薛岳第九战区,其实已经面临着战略上很不利的形势,日本军力和人数空前强大,自已却只有战区性的兵力,不大可能有很多援军。日中部队人数达到一比一左右。考虑到日军武器装备的总体优势以及日军训练水平教育程度的优势,第四次长沙会战其实已注定会有一个不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