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艺术人生马金凤老师专场
上周日19号中午,给小郭留的电话发了个短信,然后就抱着小侄女一家人正准备吃饭,结果后来小郭来电话的时候我正在厨房,给他打过去才知道,他准备上央视的摄影棚去录马金凤老师的艺术人生!
说是给我留了票,让我快过去,我一看就差一个小时了,赶到那边时间上有些来不及了,又早饭没吃正饿的慌,看一眼天阴阴的,就推说不想去,想晚上直接到西客站去见见他,小郭急了,说票都给我要了,而且马老师都那么大年纪了,难得来北京做一期节目,他又想和我聊聊啥的……电话里你来我往几分钟,他说你再不走就真的来不急了!我拗不过只好答应他赶过去,匆匆扒拉两口饭,央求哥哥开车送我去了央视西门。
见到小郭开心极了!咱们两个是网上的老朋友了,他网名:戏痴小郭,博客上很多文章我是拜读了的,真不愧是“戏痴”啊!正是被这个年轻人痴迷戏曲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们之间才有了精神层面的交流。
对豫剧不太了解,这次完全是为了见他。然而到了现场,我真的被马老师感动了,她的艺术修养,她的舞台风范,她的谦虚好学,她的美丽善良,都结结实实给我上了一课,感觉自己不虚此行,学习到好多东西。感谢戏痴小郭,感谢马老师,感谢艺术人生,感谢河南豫剧,感谢主持人朱军,感谢CCTV……
和马老师合影,这老太太真俊、真精神。
锵锵三人行,比划一下,装装样子。
还是三个人
轮到我站着了
我和小郭
假装弹琴
以下内容为转载:
马金凤:舞台与生命的传奇
本期《艺术人生》的嘉宾是豫剧马派的创始人——87岁的马金凤,她被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艺术人生》本期节目的开场也很特别,是由六岁的小朋友牛欣欣演唱的马派豫剧的代表曲目之一的《花打朝》开始的,牛欣欣清脆明亮的嗓音和一招一式,都带有明显的马派韵味,似乎让我们隐约看见了马金凤在81年前初次登台表演时的身影。
主持人朱军说:“想用这样一种开场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戏曲需要传承。马老师确切的从艺年龄是81年,在这81年里,一定是有许许多多人生的感悟、体会、沧桑。
”马金凤,从一个被卖过三次的穷孩子,到豫剧马派的创始人,从一个艺术天赋不高,甚至连嗓音都没有的武戏配角,到如今在耄耋之年依然嗓音清脆,唱腔高亢的豫剧大师。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和舞台生命融为一体的传奇故事呢,我们也试图从马金凤81年的传奇经历中,探寻其中的奥秘和真谛。
名字的故事:沧桑、泪痕与感恩 马金凤的故事是从她名字开始的。随着主持人朱军的提问,我们了解到,马金凤的原名叫崔金妮。“从崔金妮到马金凤,这个故事可长了。”
马金凤说:“我家里很穷,我是山东曹县的。我父亲是唱河北梆子的,我六岁和我爸学唱河北梆子。小时候叫金妮,穷人家想取个吉利的名字。”崔金妮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
但是由于家里穷,奶奶生病,无钱医治,父亲仅用30块钱就把金妮卖掉了。此后,又以80块钱转卖给开封一家姓孔的戏院老板。姓孔的看她没有嗓子,但会武功,就又把她以130块钱转卖给了开封卢殿光的戏班,改名为卢金凤。
等到金妮母亲想把她赎回时,卢殿光开口就要300块大洋了。这时,是一位姓马的好心人出钱帮母亲赎回了金妮。母亲为了报答姓马的恩惠,就把金妮改姓马。马金凤说:“从旧社会到现在,这个姓名我没改。”(可怜啊,好悲惨的身世……)
讲到这儿,主持人朱军感慨地说:“一个名字,既有岁月的沧桑、泪痕,同时又有一颗感恩的心。日子都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艺术家了,但是为了表达对当年马家恩典的感激,没有改过来,一直姓着马,让我们很崇敬。”
嗓子的故事:母爱、武器与励志
如今年近九旬的马金凤,其清脆明亮的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仍不减当年,这都得益于她有一副金嗓子。然而,马金凤却告诉观众,她的金嗓子决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得来的,是母亲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
马金凤说:“为啥我这个年龄,胳膊腿还那么灵活,就是我从小练功练得好。可我从小就没嗓子,演戏就是给人家当个丫环,当小小配角。
小时候主要是武功好,会翻跟斗。我永远都感谢我母亲,她老人家把我带到兰考县学戏,但没嗓子能干嘛,她就叫我喊嗓子。这就要早起晚睡,老师交代喊嗓子要不见太阳。
另外,喊嗓子还要靠山靠水,靠山有回声,靠水有水音。”兰考县一片风沙盐碱地,没山没水怎么办?那时金凤的爸爸已经饿死了,金凤妈就想了个办法,母亲就在她爸的坟前放了一个破瓦罐子,灌上水,金凤每天就跪在那儿对着水罐喊嗓子,下雨下雪就跪在泥里、雪里。
天长日久,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一道深深的疤痕。而金凤的母亲一边陪着她喊嗓子,一边就用砖头为她爸爸垒坟。三年以后,金凤的嗓子喊出来了,她爸爸的坟地也给垒得像屋子那么大了。
马金凤曾经说过:“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她告诉《艺术人生》的观众:“因为我喊嗓子,俺妈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俺妈就用破棉袄裹着我,搂着我睡在草窝里,就怕睡过了头。整整陪了我三年。我能唱到今天80多岁了,嗓子还能演出,是俺妈用心血、用汗水、用生命换来了我的金嗓子。”
(字字听来都是血啊!讲到这段儿,台上台下哭了个唏哩哗啦……)
马金凤特别爱护她那母亲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金嗓子,她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宴会,也经历过饥饿难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乐、成功与挫折,都没能使她稍有所松懈,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但烟酒与她无缘,就连稍带刺激的食品,她也不会用,甚至水果也不吃,因为怕凉着嗓子,而她保护嗓子的独门偏方就是每天喝甜面汤。
(我晕,为了唱戏,水果儿都不吃了,辣椒也不碰了,换了我可没这么伟大。)
马金凤练嗓子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天赋不足而后天苦练成功的经典故事。她说:“我培养下一代,就要告诉他们,我这一辈子走过来的过程就是勤学苦练,条件再差都会学好,你条件再差,也没有我当初的条件赖了。
不怕你的条件不好,不怕你有什么困难,你只要学,现在有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支持,再困难的条件都能克服。有些条件很好的唱半截就不学了,就是他受不了那个苦,耐不了那个心。”
(说的很对,能成事的人,都是努力刻苦换来的,想起俺爹常说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嘛!)
主持人朱军总结说:“看见了吗,这段其实告诉我们两个字,‘努力’。老人家刚才已经总结了,无论你条件怎么艰苦,或者多么觉得不够理想,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回报。她反复说,我长得也不好,嗓子也不好,却成就了这么大一个艺术家。如果嗓子好一点,那还就难说了这事。往往有时候条件好就被毁了。努力很重要。”
(朱军的点评很到位,我就是家境太好了,没啥负担,所以才不知道努力,耽误到如今一事无成。)
“帅旦”的故事:传承、融汇与独创
马金凤在学艺的道路上经历的磨难非常人能比,特别是小时候在那个年代的遭遇——挨打,当时学戏叫打戏。马金凤说:“我那时候挨打,都不是拳打脚踢,而是拿棍子、扁担打,把我摔到院里,浑身上下都是伤。那时候,老师对学生都是打。”
(看过袁世海老先生的书,知道戏是打出来的,这个倒不大吃惊。)
主持人朱军说:“在老师的近乎残酷的教导之下,逐步地从一个丑小鸭慢慢向金凤凰发展了,出落得有模有样。”“努力很主要,我觉得光努力还不够,还要用心,接下来的这个事就是非常好的例证。
” 马金凤说,对于那些打过她的老师,“我现在不说没有恨俺老师,自己想开了,你有今天,都是老师把武艺教给你了,他打你两下那个时候都行的。
”马金凤从内心里非常感谢他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了她许多绝招。唱悲剧最好的杨老师教会了她演哭戏的绝招,就是要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悲伤的事,想着想着就有眼泪了。但是,杨老师又说:“无泪不是艺术,有了泪还要会控制,舞台上讲究唱念做打,哭得好看,笑才笑得美。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舞台上就讲个美。”
(呵呵,说的对,听说琼瑶阿姨的戏也是讲究要哭的漂亮、哭的美,难怪女主角一个个梨花带雨,楚楚动人……)
马金凤说:“现在所有老师的传统还要流传下去,作为一个戏剧演员来说,老的要继承,但是还是要改革,学了老戏还要改革老戏,把它改得适合我们现在。”现在我们看到的《穆桂英挂帅》这个戏,是最能代表马派唱腔的。
马金凤的唱腔属于豫东调,在豫剧中独树一帜,音乐圆润、纯净、清脆悦耳,吐字清晰、真切,干净利落,行腔自然松驰,舒展娴熟。以小嗓为主,大小嗓结合运用。旋律很少做大的跳跃。马金凤在《艺术人生》节目中,给观众讲述了她创立马派艺术和帅旦行当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马金凤从小就演的一个河南梆子传统戏,叫《老征东》,后来经过她的改编,变成了《穆桂英挂帅》。马金凤说:“对这个戏,整理是1953年,当时我带着洛阳豫剧团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慰问解放军的时候,那时陈毅同志是上海市市长,他就喜欢上了这个戏。
”那时候是用的老本子,四五个小时都唱不到头,以后就叫改这个戏,当时和马金凤同台演出慰问解放军的还有盖叫天。马金凤说:“我就学盖叫天老师的京剧动作,看人家的表情,学人家京剧舞台上的气派。
”就在这时,梅兰芳先生在上海也看到了《穆桂英挂帅》的戏报,他就到剧院“连续看了三天,看了三场《穆桂英挂帅》,看了以后就上后台找我谈话,他说,原来一辈子学穆桂英,还不知道有老穆桂英挂帅呢。
他老人家就喜欢上这个戏了。”此后,梅兰芳又让马金凤到南京去看他的戏,还让马金凤提前一个小时去看他化妆。梅先生同时对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从化妆、行头、服装等从头到尾点评了一遍。
他还特别提出穆桂英的服装穿黑皮的不行,这个老元帅要穿紫红色,要有朝气,底下还要有朝靴。梅兰芳还要马金凤去看程砚秋的《荒山泪》,去学程砚秋的水袖。梅先生还对《穆桂英挂帅》的剧本修改,悉心指导。根据梅先生的指导,马金凤对《穆桂英挂帅》做了认真修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京剧的神韵。
(梅兰芳先生德艺双馨,果然是大家风范,不但谦虚的向对方学习,还给对方以指点,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才是戏曲艺术的和谐发展。)
主持人朱军说:“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说马金凤是梅兰芳先生的剧外弟子。因为梅先生是京剧,这是豫剧,但是得过梅先生的许多真传指点。”随着《穆桂英挂帅》的成功改编,豫剧马派就这样诞生了。
以后,马金凤还创立了中国戏剧的一个新行当“帅旦”。马金凤说:“这是在1956年,咱去北京演出,文艺界开会,看了我们的《穆桂英挂帅》,开座谈会,有人问:这是个啥行当,你说她是啥旦呢?小旦太小,刀马旦太年轻,老旦又不老,那有老太君。我就想了想,按梅先生的教导,带职还乡,必须和穆桂英的出身结合起来。50多岁挂帅,就叫帅旦吧,就这样冒了句,就成了帅旦了。”
于是,戏剧界一个新的行当就产生了,马金凤演的穆桂英,溶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的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的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好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果真是帅啊,巾帼不让须眉!)
主持人朱军总结说:“今天马老师说起来,我们都觉得挺好玩,按马老师自己讲的话,我就是随口一说,大报小报开始‘帅旦’,这个名称就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在多年的艺术实践当中,其实用自己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大家都能够认可的新的行当,只是没有赋予它一个新的名字而已。
当然可能貌似随口一说,其实这个随口,经历了很多年的心理的准备和铺垫。所以这个‘帅旦’就形成了。”
(说的很对,看似不经意随口说出来的东西,其实是经过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信手拈来’的随意和潇洒!能说出这样一翻话,证明朱军的确是很有积累的一个主持人)
朱军继续说:“老人家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不光现在,过去也是这样,您很早就想到把舞台上的戏剧变成电影,比如说《穆桂英挂帅》、《花枪缘》,您都把它拍称了戏曲艺术片。
”在回答朱军关于对豫剧事业,对马派唱腔的理想时,马金凤表示,她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她继承了老师这么多传统的好东西,她还想再看一看下一代的发展。她想在全国喜欢豫剧的地方,办一个戏校,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只要你喜欢豫剧就可以前来报名,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教给下一代,叫他们发展、叫他们继承。
《艺术人生》栏目组似乎早就理解马金凤希望豫剧的马派唱腔代代相传的心愿,希望十代穆桂英在首都的舞台上同台演出。于是在节目现场请来了十代马派穆桂英的扮演者,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就是马金凤、87岁,最小的就是节目开始时出场的小朋友牛欣欣,6岁。十代穆桂英同台演出,完成了马金凤的心愿,也把节目推向了高潮。
(牛比啊!盛况空前,太惊喜了!嘻嘻,这个牛欣欣小朋友太可爱了、太有灵气了!唱的真好听。)
治病的故事:舞台、观众与长寿
对于一位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持人朱军在这期《艺术人生》的节目中,从头到尾都在询问、思索和领悟,马金凤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马金凤从艺81年到现在为止,有人初步算了一下,大概演出了2万多场。
而且她至今耳不聋,眼不花,中气十足。那么她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和动力源泉呢? 马金凤说:“戏迷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比他家里的亲人还要亲,我有这种感受。
在洛阳、在河南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害病’。”马金凤认为这实际上都是戏迷对她亲热的表现,也是对她的爱戴。
她很重视这句话,“这说明观众希望我继续唱好戏,需要我的艺术。” 马金凤给观众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她在巩县演出时,“有一个老太太坐在最前边的一个架子车上,她开始是躺着看,我唱着唱着,她一会儿就坐起来了,一会儿又要吃东西了。
原来,这位老太太是老病号,眼看不中了,听说马金凤来唱戏,死之前一定要看一看马金凤唱戏。戏演完了,老太太还非得要看看我,摸摸我。
我就下了舞台,跟她说说话。那个老太太回去以后病就好了。这就证明了艺术的感染力,也证明了艺术受到人们的喜欢。我能有今天,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那么好,这都是观众们对我的鼓励,对我的爱戴。我希望不离开舞台,我能唱就唱,不能唱我就教,我一定把戏演好,让亲人们看。”
(神了!神了!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马老师太谦虚了,为人这么实在,这么朴实无华,也许正因为此,她才能成为大师。这也见证了那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 朱军说:“您这辈子唱戏治好了那么多人的病,这些反过来也能治您的病,所以您眼不花,耳不聋,这也是相互的。”
(说的棒极了!艺术也可以医人的病,特别是精神层面上。) 作为对朱军这段话的印证,艺术与生命的奇迹,再次在马金凤的身上上演,2007年,马金凤得了一场大病,都是儿女们在伺候她,她当时迷糊了,啥都不知道了,甚至连儿子也不认识了。
怪的是就是没忘记戏词,从头到尾一个字都不错。就是靠着这种奇特的生命力,马金凤最终战胜了死神,得以重返舞台。马金凤说:“这个戏就是治病,唱戏就是治病。舞台就是我的生命。”
(精神的力量不可小觑,意念有时候比药力来的神奇。) 马金凤至今仍保持着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演出前提前四个小时化妆,穿好戏装后就一直站着候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几个演员这样敬业?我要是在业务上具备这样的精神,早就不是今天这副鬼样子了,惭愧……)而她演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农村和基层。
(多么高尚的情操啊!)心中时刻想着观众,为艺术魂牵梦萦,为演戏勤学苦练,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这就是马金凤保持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奥秘。
来到《艺术人生》节目现场的观众,无论是她的儿女、弟子,还是戏迷,几乎都深知马金凤的这个奥秘,他们所带来的礼物,几乎都是关于马金凤艺术生命的一段珍贵的记忆,他们也衷心希望马金凤永远活跃在舞台上,这样,她也一定能够长命百岁。
(资料来源于央视《艺术人生》网,感谢!)
博主按:
这三个多小时的录制,一边听一边向小郭咨询,受教了,获益良多,昨晚通过CCTV-3看了首播,今天再细细读一遍,点评几句,以慰马老师的辛勤讲述和朱军的精采总结,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吧,咱不能白坐那么久。
最后,感谢一下小郭,有好多文字和图片是从你的博客上粘过来的,还是你的资料丰富!我一看就想起来了,自己写就记不得这许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