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 杨绛:淡然走过百岁人生
杨绛先生走了。这位105岁高龄的老人,5月25日凌晨安详辞世。
斯人已去,形容音影犹在眼前。今年初,我们去杨绛先生位于南沙沟的寓所探望。先生一头银发,清癯俊秀,身着浅灰色羊毛开衫,虽身体瘦弱但精神很好。先生思维之敏捷,言语之诙谐,丝毫不逊青年。彼时,恰逢《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共48册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齐,杨绛先生静静抚着新出文集内页,笑容欣慰。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勒萨日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写作谋生。”她便是如此。
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这位历经世纪风云的老人,在今天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缘由何在?
文学之中:著述丰厚
杨绛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翻译与创作构成其学问的三个层次。
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她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剧坛后,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在公众场合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她的这些剧作以小资产阶级青年为中心,描摹世态百相,隐藏在幽默和嘲讽背后的是深深的严肃与悲哀。
1949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长篇小说《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练达。其小说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笔触风趣幽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几部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她在从事翻译时,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
杨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杨绛则说,翻译是件苦差事,译者“一仆二主”: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告诉记者,杨绛先生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的,边自学边翻译。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
其中有很多出彩之处,比如,《堂吉诃德》中的很多人名、地名翻译妙趣横生;再如,她翻译的《小癞子》,原名《托美斯河的小拉撒路》,直译的话十分冗长,杨先生留意到《新约全书》的《路加福音》里有个癞皮化子名叫拉撒路,后来这个名字泛指一切癞皮化子,又泛指一切贫儿乞丐,同时,汉语里的“癞子”也有相似的意思,所以杨绛先生便巧妙地将书名译作了《小癞子》。这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是很难做到的。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仨》中追忆了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相映成辉,二人的学术成果在现当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出生于辛亥那年的杨绛先生,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她的处世之道,她的立身原则,与她的著述一样,也成为内涵饱满、意蕴深远的珍贵文本。
她既爱家又爱国的家国情怀,她在历史前行中始终保持的高贵尊严,她在文化上、思想上的责任感,她做学问甘于冷寂的态度,都是后辈学者的楷模。杨先生的离去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也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说。
文学之外:高雅淡泊
与杨绛先生交往过的人,都对其高雅淡泊的性情赞叹不已。
杨绛先生的生活十分朴素,对于物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先生家中至今仍然保持着钱锺书先生在世时的陈设,白墙、水泥地、老家具,没有装修,也没有封阳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那是杨绛先生早年登高换灯泡时在湿墙壁上留下的印记。客厅亦是书房,靠近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20卷《钱锺书手稿集》和一些外文工具书。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照片摆放在书架正中最醒目的位置。
杨绛先生生活十分低调,近几年更是婉拒来访,如她在《隐身衣》中所向往的“万人如海一身藏”。读书和写作是杨绛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她一生热爱读书,年少时一星期不看书就感到“一周都白过”。百岁以后,她仍天天都看书,身体好的时候还要伏案工作。
照顾杨绛先生多年的吴阿姨说,先生闲不下来,一有空就要写。党圣元提到,杨先生每天都要用毛笔抄几次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她的书桌上有个小小的砚台,每次去看望时揭开盖子总能看到新鲜的墨汁。
客厅里摆放着一张小书桌,就是在这里,杨绛先生以近90岁高龄翻译柏拉图《斐多》,96岁创作了《走到人生边上》,103岁为《洗澡》写下续篇《洗澡之后》;也是在这里,她笔耕不辍,投入大量精力整理钱锺书先生的遗著,让这些宝贵财富得以面世。今年初出齐的《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也由杨绛亲自参与清点整理工作。
读书写作之余,杨绛先生会做“八段锦”锻炼身体,这一习惯坚持了至少20年。陈众议说,杨先生柔韧性很好,一百岁以后仍然能够不屈腿去捡地上的东西。
作为“娘家人”,陈众议可以算是在杨绛先生晚年与其交往最多的人之一。他说:“这些年,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关心杨绛先生,但是她总是怕打扰大家,也希望自己保持清醒淡泊的境界。单位好多次提出给她装修房子,都被她婉拒了。
”陈众议还讲到一件小事,杨绛先生年龄过百之后耳力下降,常要借助纸笔交谈,单位要给她配一副助听器,协和医院的医生张建一提出上门帮她配,她摆摆手说“太浪费了”。医生听闻,以为是经费问题,欲向医院申请免费,杨绛先生于是又传话说,“不要浪费资源了,留给更需要的人吧。我听不到更清净,每天能够看看书、写写字就行了,又不是天天见人”。——“她在心中把自己放得很小,把别人看得很大。”
陈众议用“干净”二字评价杨绛先生,他说,与先生接触越多,了解就越真切深入。杨绛先生的干净是由内而外的。她并不是遁世,而是“能入世,亦能出世”,这一点最难能可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