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仰宗祖庭——仰山
禅宗沩仰宗祖庭之一栖隐禅寺就坐落在仰山的怀抱之中。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有诗《赠仰山简老太师》云:简 师飞锡地,天外集云峰。拿石松根瘦,欹窗竹影浓。山寒侵破衲,涧乡响杂疏钟。客问西来意。无言凭短筇。 ”好一座“天外集云峰”,读诗人之作,直让人浮想联翩:山间的奇花异草,云雾飘渺,佛号悠扬,泉鸣钟响, 好一处人间胜迹。
慕佛教沩仰宗开创者之一慧寂禅师之名,驱车出宜春三十公里,进入洪江乡,过梅州,再沿山 道而行。一旁是溪水淙淙,一边是青山翠绿。忽入一山口,眼前豁然开朗,再群山怀抱中,一个小小的盆地呈现 在我们的眼前。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有言曰:“四山各有佳峰,如是数十峰周遭绕寺山中,目其 形胜为‘莲花盆'。”果不其然,不远处,云雾环绕中的仰山主峰集云峰依稀可见,云南有狮子峰,南有白云山 ,东有书堂山,栖隐禅寺遗志便在这块小盆地的中央,一旁的妙安法师慨然感叹道:“这真是一个建大丛林的风 水宝地。”远眺诸峰,会令人想起古时宜春有“八景”之说,而“仰山积雪”为其中之一。
集云峰高耸入云, “夏时云气覆顶则雨立至,冬天微阴雪积辉映”。尤其在冬季,陡峭的峰顶常被白皑皑的积雪覆盖,银装素裹, 晶莹剔透,远远望去,何啻仙山琼阁飞临人间。林茂水必丰,山中的小溪汇成仰山水,飞流直下,在雪谷潭形成 宽约十米,落差达三十米的雪谷瀑布,水声隆隆,涤荡山谷;飞沫蒸腾,彩虹凌空。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游雪 谷潭,立碑记之曰:“济南辛弃疾幼安、并门张子里仲处、大梁喻成之玉洱将穷溪源,至是而返。
”看来,词人 玉朋友何门人弟子溯溪水而上,希望穷究其源,至雪谷潭已无路客行,于是观瀑良久,一夕忽然不见;至清乾隆 四十三年(1778年)“大风雨拔树复出”,原来被乱树丛所掩盖,被人发现是,字迹尚清晰可辨,辛弃疾后裔, 万载秀才辛炳乔“尝欲塌归藏之”,这之后便不知所终。
佳山胜水,必有神龙潜藏;世外桃源,引来高人隐居。 千余年前,著名诗人郑谷,得悉唐朝覆灭,悲愤难忍,遂载仰山筑草堂读书隐居,平日则以诗文自娱。
诗僧齐己 来访,赠《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 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郑谷观诗深吟片刻,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大为叹服,作揖 道:“我一字师也!”这成为中国文坛流传千古的佳话,而郑谷隐居之地也被改成书堂山了。
仰山之于宜春,决非仅是地理上一脉高山而已,它早已化为宜春文化血脉中最重要的一支,影响渗透进各个方面。如自古以来,袁州士民就有仰山神崇拜,说是有兄弟二人,哥名萧分,弟称萧隆。居住在仰山径潭,是专司风雨云雷的龙神。
古 时凡地方上有水旱疾疫,人们皆祷之仰山神,据称“有祷立应,仰山二神作福降祥、恩泽四境。”所以,宜春各 地多处建有仰山神庙,百姓们在内祈福避灾,香火旺盛。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大文豪韩愈任袁州刺史 ,是年夏,天大旱,赤土千里,民生堪忧。
韩愈先率州县官士绅祈雨于城隍庙,又去仰山神庙,祭文云:“维年 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以少牢之奠祭于仰山之神曰: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今既大旱,嘉谷将尽, 人将无以为命,神亦将无所降依,不敢以不告。
若守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悯,以时畅雨, 使获。承祭不怠,神亦永有食。谨告。”为了祈雨,宁愿神灵降罪于个人,其虔诚之心溢于言表。
不久,果然天 降甘霖,大地复苏,百姓欢呼雀跃。仰山神之灵验,仰山之于宜春文化的深刻影响,于此传说可略见一斑。绍熙 五年(1194年),大儒朱熹由潭州卸任东归,途经袁州,慕名往仰山游览。郡中学人奔走相告,遂设教席于仰山 太平兴国寺中的四藤阁,请朱熹开讲,学者们获益良多。
时近岁末,朱熹长年在外,不免思乡心切,赋七绝《袁 州道中作》一首:“今日已是腊嘉平,我独胡为在远行。白发倚门应注想,青山联骑若为情。”
千百年来,仰山曲折的山道、秀丽的风景曾迎来许许多多的鸿学宿儒,如韩愈、陆希声、祖无择、张商英、黄 庭坚、范成大、辛弃疾、朱熹、严嵩、王光烈等等,他们或谒神,或游览,或踏青,或会友,然后必赋诗为文, 积淀成了深厚悠久的仰山文化。但最让仰山名扬海内外的,还是唐会昌元年(841年)间,一个瘸腿和尚慧寂大师 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