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大中 清代古建筑竟成流浪者之家 王大中丞祠亟待修葺
深圳新闻网讯 “经济愈加繁荣,越发衬托出文化底蕴的不足。”市政协委员王明凡在提案《关于加强深圳历史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提出,深圳文物损坏严重的事实让2005年成了“文物保护年”,但目前这项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记者昨日(3月19日)就文物保护情况展开调查发现:西乡王大中丞祠(巡抚庙)竟然成了流浪汉的聚集地,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记者调查
王大中丞祠亟待修葺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大中丞祠。砖砌的外墙上张贴着许多出租屋广告牛皮癣,旁边一侧被人打孔拉起绳索,几件衣服高高地悬挂着,红色的大门画满涂鸦。爬上几级楼梯,侧门有一屋子,里面传来均匀的鼾声,记者看到,屋里有一男子酣然入睡,屋内乱七八糟地放满杂物,屋外还有一张用废旧布料搭成的床,旁边堆满塑料瓶,几块砖头似乎被搭成炉灶,有燃烧过的痕迹。
大门被一条铁链锁上,记者凑上前透过门缝往里看,一股浓重的尿酸味扑面而来,恶臭无比。院子里堆满垃圾杂物,污水横流,凌乱不堪。
一个清洁工在墙角清理出的垃圾已整整装满一车,她告诉记者,由于王大中丞祠附近的楼房很多,一些不自觉的居民会把一些垃圾从楼上扔到巡抚庙里面,因为大门紧锁,他们无法对里面进行清洁。
据王大中丞祠门口一修鞋老人介绍,近一年来,有两个流浪汉长期居住在这里,其中一个精神有些不正常,另外一个经常在自筑的炉灶里燃烧干枯的枝叶。“旁边尽是废旧的布料,要是燃烧起来,巡抚庙可相当危险。”他告诉记者,以前经常有一些流浪汉在庙里偷宿,人数最多时竟有十几个人。
在附近居住了几十年的陈伯心疼地说道:“文物变成这样,可惜啊!”据他所知,解放前巡抚庙曾经是一间学堂,属于乡立小学,解放后,曾作过管理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巡抚庙被出租用来做堆放汽水的仓库,装运汽水的货车在倒车时撞到了大门两边的墙上,把刻着对联的两根麻石柱撞裂。
巡抚庙被当做出租房时,出租户在大门两侧各加筑了两道隔墙变成两间房,现在一边加筑的墙已拆,近几年来巡抚庙没有再出租,但另外未拆的这间就成了流浪汉的家。
具有宝安历史考究价值
西乡王大中丞祠(巡抚庙)位于西乡街道真理街的东北侧。据了解,该祠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坐北朝南,进门分别依次为门堂、中堂和后堂,主要为砖木结构,另外还有两个天井。该建筑的木雕、砖雕工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祠曾经有过几次修葺,最后重修于晚清光绪末年。
清代初年基地禁海迁界政策,给深港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对当时社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时任广东巡抚的王来任向朝廷呈递《展界复乡疏》而被革职。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广东巡抚王来任请愿、体察民情而修建了西乡王大中丞祠,也称为“巡抚庙”。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西乡王大中丞祠是目前深圳市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晚清古建筑,是深圳市乃至沿海一带现仅存的具有宝安历史考究价值的文物建筑。该祠自解放以来,一直未作任何修葺。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的破坏,对该祠的修葺已迫在眉睫。据悉,原来广东沿海有多座纪念王来任的祠庙,现多数已毁,深港地区除了香港锦田的周王(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二公书院外,就只剩下深圳西乡这一座了。
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宝安区文管办的刘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近20年来,宝安一些祠堂、民居、故居等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有近一半被拆除,现在仅能通过亡羊补牢的方法及时抢修。由于对古建筑保护要求很高,文管办今年将联合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对西乡王大中丞祠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规划,对里面曾被撞的柱子进行加固和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西乡王大中丞祠的本来面貌。
委员建议
全社会携手保护文物
就西乡王大中丞祠遭受破坏的情况,王明凡向记者表示,文物存留至今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记载着许多无法用言语叙述,文字复制的故事,对子孙后代都是一笔宝贵而不可多得的共同财富。任何形式的损毁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目前深圳的经济在高速地发展,有关部门对文物重视的力度不够,对于一些文物保护、规划、宣传等措施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被损坏、甚至被拆除。市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够,也导致一些文物古迹成为垃圾堆积的场所。
他建议,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都携起手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广泛的呼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通过对文物进行考证分类,对文物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现状及时地进行修复,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规划,尽最大可能保留文物古迹的原貌。通过宣传,让市民了解文物的历史,提高市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更可通过有
奖竞赛的方式选出受市民喜爱的深圳历史文化古迹,邀请市民参加“深圳文化之旅”,使其实地感受这个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增强城市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