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途径,是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近年来,甘肃全省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上实行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打造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一、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现状及特点
甘肃省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上的历史还比较短,但总体看,发展势头猛,数量增加快,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目前,文化部在甘肃省先后命名了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企业认定2家。
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在全省命名了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市州也相应地命名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这些园区(基地)涉及国有、民营企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期刊图书、工艺品、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在促进产业积聚、促进人力、科技资源整合,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已经成为甘肃省文化企业茁壮成长的孵化器和骨干文化企业壮大发展的助推器。
(一)数量实力不断增强。据测算,2012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甘肃华源、天水汉唐、甘南羚城、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省杂技团)总资产达2.76亿元,实现收入2.6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年纳税额1500万元。
庆阳香包文化产业群拥有法人单位机构数401家,从业人数11789人。对外营销窗口48个,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庆阳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6亿元,占GDP比重为1.05%,小康指标实现程度为21%.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项目工程已完成投资4.2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18%.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敦煌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平凉市崆峒古镇问道驿站、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武威雷台天马文化产业园、张掖大佛寺文化产业园、景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通渭书画产业基地、临洮彩陶艺术基地、兰州金城古玩城、甘肃纪元等一批独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发挥效益。
景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先后接待拍摄了《神话》、《兰州1949》等23部影视剧,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
7亿元,经济效益明显。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陇南天赐一秀文化产业园、骊靬文化产业园已完成土地征用,正在施工建设,不久将投入使用、发挥效益;陇南白龙江文化传媒基地、天水中华始祖文化园等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规划。
(二)聚集特征初步显现。在企业聚集方面,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现有入园企业70多家,为各类创意文化和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2012年共实现经营收入2.02亿元,利润5057.42万元,上缴税金1262.
5万元,在甘肃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敦煌文化产业园入驻各类企业总数53家,其中文化旅游企业37家。2011年,园区文化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0.93亿元,园区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效益不断攀升,2011年1-10月份,敦煌市文化旅游接待人数达206.
05万人次,同比增长40.8%;文化旅游收入达17.6亿元,同比增长29%,文化旅游综合效益创历史新高。武威雷台天马文化产业园已入驻商户6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
兰州金城古玩城在过去的7年中从刚开始的9000平米扩大到现在的15000平米,商户从20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60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850多人,总资产达5亿元,年交易额近6亿元,举办了20余次民间收藏市场大型交流展览活动。
带动周边陆续发展起4个古玩玉器城,总规模28000平方米,商户1200余户,就业人数达到4000余人,文化收藏集聚效应明显。
(三)创新功能日益凸显。目前,甘肃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了独具甘肃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体系。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在甘肃落户;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壁画保护中取得实际应用;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动漫(甘肃艺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兰州讯和网络科技公司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逐步壮大;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主体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兰州高新区已集聚了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文化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共有文化科技企业61家,实现产值4.18亿元。2012年被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等5部委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运营模式趋于多元。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在运营模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形成了多元并发的趋势。如: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在2010年9月实现了集团化战略重组后,经营范围涵盖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博物馆建设,数字影院建设,影视(动漫)制作,会议展览,艺术培训,演出经纪,旅游服务,宾馆服务等众多领域。
2012年,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2178万元,实现了传统业务的稳步增长和新兴领域的开拓创新。
去年12月,集团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了--Eastern Culture Corp.(东方文化)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成为甘肃第一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文化企业,为西部文化资源的海外市场拓展提供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天水汉唐陶艺公司已开发具有中国传统雕塑特点的甘肃天水历史文化艺术品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大地湾彩陶、伏羲文化艺术品、敦煌雕塑等五大系列,六百余种。具备城市大型景观雕塑、文化浮雕的设计、制作能力,已经成为以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全国众多知名艺术院系的签约教学示范、实习、创作实践基地。
新修建的原始陶吧,在去年暑期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接待了700多中小学生,使少年儿童在游乐中学习到史前文化的发展史,对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刻而直观的了解。
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省杂技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完成转企改制,并成功打造出以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为题材,集杂技、魔术、歌舞、武术、威亚特技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受到敦煌文化旅游市场的热捧,丰富了敦煌文化旅游市场载体。
顺应敦煌文化旅游市场的规律,旅游旺季集中在敦煌市演出,旅游淡季安排在兰州及国内其它大中城市演出,并积极开拓国外演出市场,拓宽了经营渠道,取得淡旺两季双收益。
(五)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引领下,省委、省政府立足甘肃省文化资源富集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整体规划,得到了***和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先后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产业引导扶持政策。
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土地扶持、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做了明确的规定。
并将甘肃省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从2012年开始扩大到1亿元,并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2亿元。全省各市州也都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力度。
(一)全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发展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提供了聚集,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
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成功的产业簇群多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演化发展而来的,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尚在摸索阶段,在园区(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园区数量多,重复建设严重。
文化产业巨大潜力使得各地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的热情高涨,但一些地方不依据本地实际进行建设,致使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如果不靠政府在地租、房租、贷款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是以文化建设为名,搞房地产开发。我国文化产业园除少数是自发形成的外,大多是在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下建成的。部分园区开发商以文化建设项目为名,为争取文化扶持政策,将文化事业变相成为房地产商的开发项目,或者进行所谓的文化地产开发,其实质也就是景观地产,并不具备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功能。
三是规划论证不充分,定位不准确。一些产业园对市场和周边环境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缺乏市场支撑。园区布局混乱,缺乏长远规划,对园区本身文化内涵立意与性质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一些依赖文物古迹发掘而建设的产业园,往往与文物保护相冲突。
在遗址布局、功能发掘上显得十分不够,在借助产业园建设把文化资源变成市场产业,形成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上的考虑还不成熟。还有的房地产商在文化遗址周围胡乱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四是产业化水平底,集聚作用不明显。
由于文化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许多园区(基地)局限于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集聚,而非产业集聚,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它们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
同时,不少开发商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迫于盈利的压力,放宽园区的进入门槛,允许一些非文化类企业进驻,导致园区内文化类企业占比偏底,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起不到产业集聚发展的效果。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主题公园包括影视城在内有2500多处,其中有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约有2/3无望收回成本。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立足各地实际,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但由于全省地域狭长,文化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全省经济水平较底,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底,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很难吸收到具有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投资项目。
现有的园区(基地)聚合作用并不明显。一是产业功能不强。目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产业链功能不强,大多数园区、基地、企业单兵作战,没有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是周边配套不全。甘肃省大多数成长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相对偏远,个别园区周边道路、交通等配套环境,已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均面临土地紧缺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天水汉唐、金城古玩城、读者动漫等企业原有的空间已开发利用,企业都有建设新园区(基地)开拓市场的意愿,但在用地等方面受到限制。
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园区企业开发资金主要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甘肃省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充分的资本积累,也没有充足的固定资产用于抵押。尽管金融机构表现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愿,但未在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真正破题,未建立金融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小康建设指标体系.省委省政府将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列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发展的五大工程之一,要求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35%以上,到2020年占GDP比重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得到***和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进一步鼓舞了全省各界建设文化大省的信心和决心,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文化产业政策叠加的大好形势下,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都形成了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共识,并相应地出台了政策和措施。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36.
13、40.56、45.51、52.08、62.06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2012年实现增加值78.17亿元,增速为26.02%,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4%,小康指标实现程度为28%,文化产业呈加速发展状态。
2011年底全省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全省经济迈入持续快速增长高位平台,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强。加之甘肃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总量偏小,发展空间较大等等这些为甘肃省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风险仍未解除的情况下,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然十分严峻,复苏基础仍然脆弱。从国内形式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
去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加大,不可避免地对部分文化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是文化用品制造、乐器制造、玩具制造等行业普遍出现亏损企业增多、增速放缓、从业人数下降的现象。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数底,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多为在建和新建项目,服务企业的配套设施、服务能力还有待完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要在2020年以前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加强政策引领和战略谋划,加强部门协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