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党委委员 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王金玉
王金玉同志是扬州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苏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的他,于1972年进入原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并以优异的专业成绩留校任教。出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报效国家于养殖业的心态,在1979年考取了当时我校恢复高考后首批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至今,王金玉同志在高等教育战线上已辛勤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
王金玉同志在教学生涯的几十年里,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70余名(含海外博士生2名),是扬州大学第一个培养海外留学博士生导师。除主讲博士生、硕士生《现代动物育种进展》、《分子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外,至今还承担着本科生《数量遗传学》教学任务。
王老师在课堂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课程体系有机地中穿插丰富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践行报效国家的诺言,不是一句空话。王老师常年坚持在畜牧生产一线和猪、牛、鸡、鹅鸭等打交道,就是有这样的精神支撑。在京海黄鸡选种时,每天要从10000多只鸡中选出2000只进行留种,每只鸡要从头部到腿部进行全面鉴定,王老师每次都亲自选种,就是这项长达数年研究,在2009年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终审,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鸡新品种;在对高邮鸭进行系谱整理时,他带着研究生冒着37℃的高温,在鸭舍连续工作近一个月,分析整理了高邮鸭14年30多万个原始数据;在参加新淮猪的培育时,他和饲养人员吃、住在一起,在猪场整整住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某地爆发严重猪病的关键而诊断困难的时刻,王老师甚至把其中两只病猪放在自家的厨房饲养并仔细进行观察记录,查找国内外资料整理出解决方案后,又立即在当地连续调查了17天,走遍了每一个养猪发病户,从根本上控制了这种遗传病的扩展,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其研究工作对保障我国养猪生产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金玉同志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生物育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江苏省农业重大成果转化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新计划、江苏省农业研究三项工程等项目31项。
荣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励16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又以《新品种京海黄鸡培育及其遗传基础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王老师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专著还被评为了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科研成果最关键的是用之于民,让农民得益使社会进步。王金玉同志多年追求的落脚点正在这里。随着科研的深入成果的丰富,他和他带领的的团队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产第一线。多年来,他在江苏省及其他省份举行大型科普几十次,培训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达数千人。
近五年已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辽宁、湖南、陕西、河南等10省推广京海黄鸡9460万只,新增经济效益4.257亿元,总经济效益26.488亿元。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王金玉同志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科技推广的第一线,自觉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人民日报》曾以《海子牛》为题报道了王金玉教授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