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生平简介 丘吉尔名言!

2017-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一个著名贵族世家的后裔,丘吉尔的完整姓氏为"斯宾塞-丘吉尔".他的家庭是斯宾塞家族的一个分支,在18世纪晚期时才在姓氏后加入了"丘吉尔".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强调他们是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博罗公爵的后裔.(参见乔治·斯宾塞,第四代马尔博罗公爵)丘吉尔在1874年11月30日出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布伦海姆宫,在父母急匆匆完婚后的第8个月降临人世.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约翰·斯宾塞-丘吉尔,第七代马博罗公爵的三儿子,曾任财政大臣,母亲则名叫伦道夫·丘吉尔夫人

作为一个著名贵族世家的后裔,丘吉尔的完整姓氏为“斯宾塞-丘吉尔”。他的家庭是斯宾塞家族的一个分支,在18世纪晚期时才在姓氏后加入了“丘吉尔”。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强调他们是约翰·丘吉尔,第一代马博罗公爵的后裔。(参见乔治·斯宾塞,第四代马尔博罗公爵)

丘吉尔在1874年11月30日出生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布伦海姆宫,在父母急匆匆完婚后的第8个月降临人世。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约翰·斯宾塞-丘吉尔,第七代马博罗公爵的三儿子,曾任财政大臣,母亲则名叫伦道夫·丘吉尔夫人(原名为珍妮·杰罗姆),是美国富豪伦纳德·杰罗姆(Leonard Jerome)的千金。丘吉尔还有一个弟弟,约翰·斯卷吉·斯宾塞-丘吉尔。

与其他典型的贵族子弟一样,丘吉尔在7岁的时候便被送到寄宿学校,并在1888年入读哈罗公学。丘吉尔在学校十分顽皮,性格反叛,学业成绩也不很好,因此常常遭到老师责罚。不过,他在英文科和历史科的表现却是不错的,而且也是校内剑击冠军。

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丘吉尔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十分疏淡。虽然他的母亲也甚少探望他,但两人则保持频密的书信来往,所以丘吉尔与母亲的关系十分亲密。至于丘吉尔与他的褓姆伊丽莎白·安妮·埃佛勒斯的关系也很要好。

丘吉尔在1892年12月离开了哈罗公学,此后经过了三次入学***,才于1893年成功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丘吉尔在1894年12月从军校毕业,在130名毕业生中排名20,可谓“名列前茅”。然而政坛上不得志的父亲即在1895年1月24日逝世。父亲死后的一个月,他以陆军中尉的身份加入女皇第四轻骑兵团。

1895年10月,丘吉尔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一下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由于其父亲的关系丘吉尔还被英国情报部门看中,要他负责收集西班牙军队所使用的枪弹的情报,此外,《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为随军记者,为该报发稿。一个月后,历经了战火、身怀一枚西班牙红十字勋章的丘吉尔回到英国。古巴之旅使丘吉尔爱上写作和记者的生活。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除了热衷于打马球外,又花不少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书籍。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后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该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之战》。

在1899年,丘吉尔离开了军队,打算投身国会,在政治事业上发展。因此在补选中代表保守党出选奥尔德姆(Oldham)选区,虽然该区共有两个议席,但丘吉尔却在补选屈居第三,无缘晋身国会。

落选后,丘吉尔在同年9月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第二次布尔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被布尔人俘虏(据闻是被日后成为南非总理的史末资所掳),被关押在普勒多利亚的战俘营。丘吉尔虽然是随军记者,但是因其携带武器并参加战斗,布尔人拒绝释放他。到了12月,丘吉尔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英国领事馆。这一经历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

丘吉尔返国后出版两本有关布尔战争的书,名叫《伦敦至莱迪史密斯,途经普勒多利亚之旅》和《伊恩·哈密尔顿的行军》,分别在1900年5月和10月出版。

1900年3月,又经历了几次战斗的丘吉尔终于回到英国,通过越狱事件而闻名全国的丘吉尔决定抓住机会,在1900年大选(又名卡其大选)再次代表保守党出选奥耳丹选区,结果胜出。

丘吉尔虽然当选,但却没有出席国会开幕大典,反而周游英国和美国等地,并成功为自己筹得10,000镑经费(当时的国会议员并不支薪,丘吉尔的家境也不算富裕)。在美国,他曾见过马克·吐温和西奥多·罗斯福等人。

丘吉尔在1901年2月返回英伦,从此开始了长达63年的政治生涯。不过在议会中他虽然是保守党成员,却抨击保守党政府的多项政策,批评政府在英布战争中的政策,并坚持反对政府的扩军计划。在成功阻挡政府的扩军提案在下议院通过后,丘吉尔又在贸易问题上走到了政府的对立面:他公开表示反对自由联合党约瑟夫·张伯伦的贸易壁垒政策,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原则,由于自由联合党是和保守党合作的,因此这使得他与保守党彻底决裂,1904年他自称为“独立的保守党人”,并最终于1905年1月被保守党取消了党员资格。4个月后,他加入了自由党,坐到了反对党的议席中。虽然丘吉尔改弦易辙,但他仍一直保留住奥耳丹的议席,直到1906年大选,才代表自由党当选曼彻斯特西北部选区议员。

自由党的亨利·坎贝尔-班纳文政府在1905年12月上台,丘吉尔获任命为殖民地次官,在任内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动南非取得自治地位,解决南非的“中国奴隶”问题,以及继续提倡自由贸易。1908年,阿斯奎斯继任首相,丘吉尔意外地被任命为贸易委员会***,正式进入内阁。根据当时的法律,新晋内阁者须于最快的补选中出选,结果丘吉尔失去了曼彻斯特的议席,但不久以后即透过另一次补选在鄧迪(Dundee)选区中胜出。任内推动了强制性工人失业和伤残保险,并阻挠海军增加财政预算,此外,他更和当时的财相戴维·劳合·乔治合作,推出人民预算,促使上议院丧失大部份权力。

在1910年,丘吉尔改任内政大臣,虽然他在监狱改革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当面对工人游行罢工时采取的毫无手软的态度而遭到指责,他在任内曾经多次下令军警镇压罢工和游行活动。他最著名的一次行动是发生在1911年1月的“悉尼街武装劫持事件”,当警方得知有一伙东欧无政府主义者抢劫了一家珠宝店后,丘吉尔亲自到达现场指挥包围行动,珠宝店随后发生火警,丘吉尔下令消防队不准救火,迫令匪徒要么自首,要么被火烧死。一名摄影记者拍下了丘吉尔在现场的照片,事件被大肆渲染,而事后保守党党魁亚瑟·贝尔福嘲讽丘吉尔道:“他(丘吉尔)和那名摄影师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置之不顾。我知道这位摄影师正在做什么,但这位可敬的绅士又在做什么?”

1911年10月,丘吉尔获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一开始时他和他的下属发生了许多磨擦,丘吉尔要求下属官员严格服从自己的权威,将不屈从自己的官员革职,而且丘吉尔允许基层官兵发表批评自己长官的言论,虽然在基层中引来好评,却使得直接隶属于海军大臣的四名海务大臣感到不满。上任海军大臣后,丘吉尔改变过去一味要求裁减军费的作风,大力发展坦克和航空技术,和坚决守护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利益,此外,他又与德国开展海上军备竞赛,大量制造无畏舰,以确保英国在海军方面的优势无法受到挑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1月,丘吉尔批准了海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但是最后海军却无法攻占下该海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英国在战事之初的优势丧失,也使得丘吉尔成为保守党猛烈攻击的对象。5月,已经决定要与保守党人共组联合政府的阿斯奎斯首相免去丘吉尔的第一海军大臣职务,改任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被受排挤在政治圈之外的丘吉尔决定辞职,但仍然保留下院议员的身份,赶赴法国西线亲自参加战争。

丘吉尔在1916年5月卸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第6营营长,退出战场,回到议会。适逢阿斯奎斯首相在同年12月请辞,并由劳合·乔治接任。劳合·乔治本想起用丘吉尔,但无奈担心会与保守党决裂而放弃。到了1917年1月,于1916年6月成立的达达尼尔海峡战事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将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前首相阿斯奎斯和陆军大臣,而丘吉尔在事件中的责任被认为不是那么重大,这份报告的发表为丘吉尔重新在政坛崛起提供了契机。

1917年7月,劳合·乔治宣布任命丘吉尔为军需部长。劳合·乔治原本准备让丘吉尔担任更高的职务,但是因与自由党组联合政府的保守党人的坚决反对而作罢。而即使是任命丘吉尔为军需大臣也引起了一场大风波,舆论与保守党人士都表示强烈的反对,但是在首相的坚持下丘吉尔照常上任。丘吉尔在军需大臣任内推动了多项对今后战争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发明,包括坦克、飞机和化学毒气。在丘吉尔的提议下,英国迅速扩大了坦克的生产规模。此外他还极力推动飞机在战争中的应用,他本人甚至也学会了开飞机。

1919年11月英国举行一战后的首次大选,选后丘吉尔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航空大臣两项职务。他开始对英国军队进行调整,并且主张积极干预俄国内战。他称英国应该让布尔什维克主义“胎死腹中”,将***人称为“残暴的大猩猩”。丘吉尔也从此以坚定的反共立场而闻名(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21年,丘吉尔转任殖民地大臣,任内开始与爱尔兰新芬党谈判,并有份签署《英爱条约》,最终允许爱尔兰成为英帝国内的一个自治领。

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多年的战争使得选民变得左倾,原本支持自由党的选民大批大批地倒向工党。而丘吉尔也失去了自己在鄧迪的议席,并唯有离开那里。他离开的时候,说到自己“没有官职、没有议席、没有政党、没有盲肠(他在选前做过割盲肠手术)”。在次年,英国再度举行大选,丘吉尔以自由党候选人的身份参选,却在列斯特(Leicester)选区中落败,而工党则在那年大选获得胜利,并组建了第一个工党政府。丘吉尔意识到自由党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很难再成为政坛上可以与保守党抗衡的政治势力,于是他逐渐疏远自由党,并在数月后以“独立反社会主义人士”的身份出选伦敦某选区补选,但却仍然以43票之差落败。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在竞选期间写了一封信给丘吉尔,讽刺他的对俄政策,指他自己无法支持花了英国人“1亿英镑试图将俄国的时钟拨回封建时代”的候选人。

一直到1924年大选,丘吉尔再次参选,今次虽然他以“独立宪制派人士”的身份参选,但背后其实却得到了保守党的支持。最终在埃平选区当选,并在翌年正式重投保守党。丘吉尔自己评价道:“任何人都可以转党,但转两次党便需要点智慧。”

1924年的大选同时令保守党重新上台,新首相斯坦利·鲍德温随即任命丘吉尔为财政大臣,这是内阁中地位仅次于首相的职位,也是丘吉尔父亲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但是丘吉尔本人对财政一窍不通,在任内推动了英国重新采用金本位,这一决策后来被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凯恩斯批评,给英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全球经济衰退,而英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则上升了12%。金本位制最终在1931年被取消。到1926年,英国职工大会因矿工薪资问题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丘吉尔在罢工中采取强硬立场,据称还建议用机关枪驱散罢工矿工。因印刷工人也加入到罢工行列中,报纸无法出版,丘吉尔下令由政府发行《英国宪报》,宣传政府的政策,此外,他又在《宪报》写到,“要么由国家粉碎大罢工,要么大罢工来粉碎国家”。然而,丘吉尔在后来忆述到,当时的决定是他一生人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他又指出经济政策实际上都是由当时的英伦银行行长,孟塔古·诺曼提供意见的。

1929年5月英国再度举行大选,这次选举中丘吉尔本人虽然险胜,但是在全国,保守党和自由党惨败,拉姆齐·麦克唐纳的工党政府重新执政。他在议会中除了极力反政府提出的印度自治方案,又提倡与国大党谈判,使他与支持印度自治的保守党日渐疏远,而麦克唐纳在1931年组织联合政府的时候也没有邀请他。这段后来被称为“困惑岁月”的日子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他花大部分的时间于写作上,著作包括已经在连载中的《世界危机》以及《我的早年生活》,还有一本关于祖先第一代马博罗公爵的传记。此外他还访问美国,拜访美国各界人士和政治领袖。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的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内脏严重出血,不过幸好治愈得当,住院8天后就出院。

在1937年,英国爆发了退位危机。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选择了退位。丘吉尔在事件中十分敢言,支持国王,认为他根本无须退位。丘吉尔的举动使当时的舆论认为,如果丘吉尔一方得逞的话,国王将会委任他为首相,因为当时比丘吉尔更有威望组阁的资深政治家劳合·乔治身处国外,丘吉尔确实有可能成为首相。但事件最终没有发生,而丘吉尔在政治上却更形孤立。

一战后的英国迷漫着和平主义的气氛,从政党领袖到平民百姓都鼓吹裁军,人民天真地相信,一战后将再也不会有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了。丘吉尔是议会中极少数反对裁军,并警告德国正在撕毁《凡尔赛条约》的人。丘吉尔警告,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将给欧洲带来灾难,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他督促英国应当重整军备,并鼓励盟友法国加强军事势力,而不是“裁减你的武器,增加你的义务”。但是多数人都将他的警告视为危言耸听。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英法两国都未表示强烈的反对,只有丘吉尔警告这么做不仅违反条约,而且对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都造成威胁。丘吉尔再次呼吁,英国应该向法国提供协助,以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1938年3月11日,纳粹德国兼并奥地利;4月,在希特勒的教唆下,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尔曼人的聚居区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子提出自治。7月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派出的代表团访问捷克,讨论和平解决苏台德问题。9月15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亲自访问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会谈中希特勒明确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张伯伦表示同意。在得到法国的首肯的情况下,张伯伦返国后联同法国总理达拉第指示两国驻捷克的公使,于9月20日拜会总统贝奈斯,极力游说他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得知消息后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份声明:“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但是情况到9月22日进一步恶化:希特勒提出了具体的时限:捷克政府必须在9月28日下午2时之前作出决定,否则德国就将发起进攻,英国的内阁表示无法接受,战争一时间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到9月28日,由墨索里尼出面邀请英法德意四国领袖到慕尼黑召开会议,一直幻想避免战争的张伯伦喜出望外,于次日赶到慕尼黑。丘吉尔认识到张伯伦有可能做出让步,因此想提议由反对党人和保守党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敦促张伯伦坚持立场,但是无人附议。9月30日,慕尼黑会议结束,英法两国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签署《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从10月1日起撤军,否则战争一旦爆发英法将不会支援捷克。张伯伦带着希特勒一份保证不会有进一步领土要求的声明回到伦敦,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欢呼:“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

在议会,只有丘吉尔等少数人还在抨击绥靖政策,他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发言引起一片抗议之声,但丘吉尔还是在嘘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由于其反对绥靖政策的立场,丘吉尔还曾一度遭到自己选区的保守党党部弹劾动议,最终以3比2的信任票保住自己的议席。

1939年3月13日,德国吞并了捷克的剩余部分,斯洛伐克则在德国的支持下独立,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张伯伦3月31日在下院发表演讲时保证,如果波兰遭受侵略,英国将予以支持。但5个月后,纳粹德国违反承诺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丘吉尔后来将二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大战爆发前不久也获任命为不管部大臣)。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第一海军大臣。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将矛头指向张伯伦。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由于他是上议院议员而打消了这个念头。经过三大党派的磋商,张伯伦最后决定以丘吉尔接任首相,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成联合内阁。传统上,新任首相会向前任写一封表示惋惜的信件,但丘吉尔却打破传统,没有写信给张伯伦。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