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福砖头 倪志福、倪志福钻头与《金属加工》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倪志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24日1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倪志福,一个我国金属加工领域响亮的名字.倪志福钻头,一朵我国金属加工技术的灿烂之花.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金属加工>杂志(原名为<机械工人>)对倪志福和倪志福钻头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倪志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24日15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倪志福,一个我国金属加工领域响亮的名字。倪志福钻头,一朵我国金属加工技术的灿烂之花。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金属加工》杂志(原名为《机械工人》)对倪志福和倪志福钻头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关注和报道。 倪志福同志也始终关心着《金属加工》杂志的发展,多次出席杂志的活动。为铭记倪志福同志对我国金属加工技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对《金属加工》杂志几十年来的关怀和支持,谨作此文,以志纪念。

“倪志福钻头” 1953年10月,时为北京永定机械厂的青年钳工倪志福创制了一种新型钻头(见图1),其基本特征为“三尖七刃锐当先,月牙弧槽分两边”,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均大幅提高,被称为“倪志福钻头”。

图2 《倪志福钻头》在《机械工人》刊登

 倪志福钻头

1964年8月,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举办,31岁的倪志福同志登上国际讲坛,宣读了《倪志福钻头》一文。随后,该文在《机械工人》(见图2)、《机械工程学报》和《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三本刊物一本是金属加工生产实践领域影响最大的技术刊物,一本是代表机械工程技术领域最高水准的学术刊物,一本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此举在我国科技领域引起极大的反响。

图2a 倪志福与倪志福钻头封面(本刊1965年第1期)

图2b 倪志福与倪志福钻头正文(本刊1965年第1期)

图3 1965年,倪志福等在全国先进工具经验工具展上(本刊1965年第8期封面)右起依次为盛利、金福长、宿天和、朱恒、倪志福、朱兆金

1965年5月,全国先进工具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倪志福等一批全国著名劳模在交流会上做了表演。倪志福表演时,盛利为他调整机床,表演后,苏广铭等老英雄都热烈地向他表示祝贺。在今天,“倪志福”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正是那批金属加工技术精湛的老劳模们(见图3,图中右起依次为盛利、金福长、宿天和、朱恒、倪志福、朱兆金),他们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群钻”:群众智慧的结晶 1965 年,倪志福同志建议将“倪志福钻头”改名为“群钻”,因为它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 倪志福同志担任领导以后,仍一直关心群众技术协作和金属加工技术创新。1977年10月,北京先进刀具表演大会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四厂同时进行,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倪志福同志前往参观,还亲自进行不锈钢断屑群钻操作表演(见图4)。

图4 1977年,倪志福进行群钻操作表演(本刊冷加工1977年封二画刊)

《机械工人》一直关注“群钻”技术的发展,从1956年第12期《新型钻头》报道倪志福创制的新型钻头开始,宣传报道了许多倪志福同志和北京永定机械厂群钻小组的实践经验文章。据我们统计,从1979年第10期到1982年第4期,北京永定机械厂群钻小组就在《机械工人》发表了9篇文章,既包括群钻小组对“群钻”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如“加工不锈钢和耐酸钢的断屑群钻”、“钴铸帖精孔群钻”、“钴钛合金群钻”等,也包括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掀起学习科学技术的高潮,群钻小组撰写的“群钻问答一百例”在《机械工人》1980年第7~12期选登连载,简明概括地介绍了“群钻”的实践与认识的基本内容。

北京理工大学于启勋教授是中国切削技术领域资深专家,1956年,当时在北京工业学院金属切削专业任教的于启勋被组织上派到北京永定机械厂讲课,与当时在该厂工作倪志福同志见面,由此开始合作。

倪志福同志在生产实践中创制了新型钻头,于启勋从切削力、刀具寿命、刀具磨损、钻孔加工精度、钻孔表面质量、分屑排屑试验、金相分析和钻头几何角度等方面进行试验,在取得的数据上加以理论概括。

后来,倪志福、于启勋、周淑英、王育民等合作,于启勋执笔撰写了《倪志福钻头》,1963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于启勋数十年来研究“群钻”理论和应用,取得了大量成果,作为《机械工人》的老朋友,于启勋注意在杂志上介绍“群钻”的新进展,1999年于启勋撰写《群钻的特征和使用性能》介绍“群钻”产生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使用性能,随后,他又与北京永定机械厂柳德春等同志合作撰写了《群钻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新材料的“群钻”、新结构的“群钻”、钻型的发展以及“群钻”的刃磨等最新情况。

推广各地应用、发展“群钻”的实践经验 除宣传倪志福、北京永定机械厂群钻小组、于启勋等研制“群钻”的最新进展,《机械工人》还非常关注全国各地学习“群钻”的实践经验,如“群钻”的应用、对“群钻”的改进、在“群钻”基础上的创制等。

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1958年~2010年,杂志共刊登该领域的文章约30篇。 早在1958年第9期,《机械工人》就报道了原国营伟建机械厂生产者综合分屑槽钻头和倪志福钻头的优点,改进钻头几何行状,而创制的一种新型钻头,他们称之为“综合钻头”。

《机械工人》的这些宣传报道既推动“群钻”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促进了不少机械行业发明人才的成长。北京起重机器厂的“全国技术能手”贺士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贺士起在不同时期在杂志发表了《新型大钻头》(1992年第6期)、《怎样磨好钻头》(1995年第11期)、《七尖十一刃大钻头》(2001年第10期)等文章,所介绍的既有他刃磨“群钻”积累多年的宝贵经验,也有他在“群钻”基础上的新创制。

合肥重型机器厂邹德骏《可调自动进刀孔夹具》(1981年第8期)、南口机车车辆车辆厂全国劳模郑文虎《用麻花钻钻削深孔》(2003年第12期)等都是应用或比较的好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工厂孙家宁早在1956年读到《机械工人》1956年第12期发表的介绍文章,就照着图样刃磨,并引入课堂,从此开始对“群钻”的研究和应用,至今已经50多年。2010年第1期,孙家宁应邀撰写《新中国60年来群钻的发展与展望》,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群钻”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感谢你们关心《机械工人》!” 倪志福同志一直关注和支持《机械工人》,他先后出席了杂志创刊30周年、40周年和50周年纪念大会。1990年10月,沈鸿老部长代表编辑部向倪志福同志颁赠了“《机械工人》荣誉通讯员”证书。

倪志福同志一直把自己当作杂志社的自家人,2000年10月,《机械工人》创刊5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倪志福同志一进休息室(见图5)见到来宾就以东道主的身份说:“感谢你们关心《机械工人》!”

图5 倪志福参加本刊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

新世纪谈钻孔技术创新之路 2000年是《机械工人》创刊50周年,在总结过去、走向未来的世纪之交,一方面,杂志社编辑了《倪志福与〈机械工人〉》画册(见图6),详细记录了杂志自创刊以来对倪志福同志事迹及群钻技术的文字和图片报道;

图6 倪志福同志与何光远同志一起翻看《倪志福与机械工人》画册

另一方面,倪志福同志特意撰写了《谈钻孔技术创新之路》一文,回顾了群钻技术的历史经验和创新方向,他在文章中说道: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大学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结合生产需要,针对群钻及其钻孔机理、数控刃磨作了许多试验研究工作。

应该看到,钻头尤其是群钻的刃磨较复杂,手工刃磨已不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回顾过去的技术推广和开发工作,已表明经济适用、效能好的钻头刃磨机床的设计开发难度是很大的;这也说明进一步实现钻头和群钻刃磨机械化、自动化,要寄希望于体现设计、研制与使用者密切合作的产、学、研结合,领导的支持促进。

(冷加工2000年第1期) 2001年12月5日,倪志福的“多尖多刃群钻”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权的确认。

2003年,倪志福荣获首届“中国十大科技前沿人物”称号。 希望《金属加工》面向一线,办得更好倪志福同志一直关心《金属加工》杂志的发展。2010年8月,在杂志60岁生日前夕还发展贺信,对杂志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他在贺信中写道: 欣闻今年十月一日,《金属加工》杂志(原名《机械工人》)将迎来创刊60周年。值此贵刊即将召开创刊60周年座谈会之际,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机械工人》曾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

现在我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不能前往参加会议,对此深表遗憾并请予理解。我衷心希望《金属加工》继续面向工人,面向一线,办得更好,办出特色,在培养金属加工人才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倪志福与“群钻”不仅代表着我国金属加工技术载入史册的辉煌过去,也代表着我国金属加工技术不断创新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