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产业化破冰之剧《妈妈咪呀!》再度启航
2007年,享有世界美誉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巡演版首次在中国上演。2010年,汉化版亦在中国扬帆起航,与版权方英国小星星公司的5年演出协议就此生效。去除长达数年的版权谈判,经过1年多的筹备,2011-2014年间这座“希腊小岛”欢乐风暴在中国掀起了全民观剧风潮。
10年之间,越来越多的投资制作人涌入音乐剧市场欲享此“蛋糕”。世界级大剧如《剧院魅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区故事》等巡演版陆续来到中国、百老汇、西区以及日韩经典剧目《音乐之声》、《谋杀歌谣》、《春之觉醒》等也制作成中文版与观众见面,原创音乐剧如《爱上邓丽君》、《酒干倘卖无》等也慢慢在中国找到生存之法。“音乐剧”在近几年内已成井喷状占据了北上广三地的大小舞台。无疑《妈妈咪呀!》作为音乐剧汉化及产业的示范标杆在中国起了个好头。2011年它的出现不仅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同时,此次引进也标志着音乐剧产业化阶段已正式来临。《妈妈咪呀!》作为“产业冲击波”的确带领着中国音乐剧产业从少至多地去扩大观剧市场、挖掘音乐剧人才、引领着观众由浅入深地去欣赏现场演艺的巅峰形式。
2017年,当音乐剧在国内市场逐渐规模化,上海华人梦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略称华人梦想)将带领中文版《妈妈咪呀!》重新起航。制作人田元也表示:“此次开启复排之旅首先是要向世界证明中国音乐剧产业在10年内的一个成长,二是要为更多的音乐剧人才创建更大的梦想舞台。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审视中国音乐剧发展中的误差,不断学习国外的精华,做到推陈出新。”
2011年至2014年间,英方不仅把音乐剧《妈妈咪呀!》带入中国,更让中方看到了一套可借鉴的成熟商业运营模式、剧目生产过程以及音乐剧工作人员配备的组成。音乐剧作为舶来品,10年的学习路,中国已从儿童变成了少年。
根据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所指出:“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中国音乐剧磨炼的路上,始终会发现许多圈内人士以及观众对汉化歌词的不满、对国外剧目内容价值观的不解。中文版该如何做到洋为中用,也就是真正做到“接地气”,亦是很多剧组的头疼之事。2017年,华人梦想再度和英方小星星公司签下了《妈妈咪呀!》5年之约,欲将同样的内容用更新的方式让此剧重回大众视线。也希望在英方更为细致的管理和“充满各种限定”的情况下,联合中方团队为中国观众打造一台品质保证的经典大剧。这也将会是经典剧目中文版制作路上的又一次提升。
音乐剧这一演出形式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演员。唱跳演三者兼备的的顶级人才在中国本是少之又少。2002年起国内大学才陆续开设了音乐剧专业。至此今日,演员的缺乏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记者了解到,2017年国庆之际,《妈妈咪呀!》剧组已在京沪两地举行了一次小型规模的演员招募活动。报名人数虽超500余人,但实际留下能有机会进入复试的却着实有限。招募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招募将持续扩大规模,不限地域,望在国内寻找舞台上的新星。
2011到2014年间,《妈妈咪呀!》中文版巡回全国24个城市,上演了408场。这对音乐剧演员来说是个长期且艰巨的试炼。据11年《妈妈咪呀!》工作人员回忆,演员招募的确是整个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事情。能唱不会跳,能跳不会演的不在少数,三项功力齐全的演员有因吃不了苦在训练中选择退出的,也有因长期训练而无法坚持的,自然还有因价格问题放弃此路的。无数客观理由导致了中国音乐剧演员数量迟迟得不到上升。
“比起很多音乐剧,外方团队的入驻将再一次为演员及观众展示国际一流制作水准,带领大家乘上国际文化互融的列车。
比起前往海外进修,在本土一边接受外方团队最专业的训练,一边消化并融进自己的文化里对演员来说才是最精妙的学习之法。《妈妈咪呀!》的舞台就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制作人田元说到。的确,曾经活跃在《妈妈咪呀!》舞台上的年轻演员许多早已成了如今音乐剧的台柱子。对于他们来说《妈妈咪呀!》就是演员自我修养路上吸收到最大的养分。
华人梦想联合英方小星星公司将在2017年10月携不变的经典曲目与剧情;全新升级的舞美与服装;最优秀的团队继续寻找拥有舞台梦,最适合音乐剧舞台的演员们。《妈妈咪呀!》中文版经典音乐剧将整装待发,放飞自我的磨炼舞台会再度向华人演员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