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朽者不朽 朽者不朽陈师曾 [CAFA讲座]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世界(图)
在陈师曾的现代构想中,中国画现代发展的基点紧紧地维系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上。在日益增长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崇古的历史情境下,追溯中国画的文化价值的根源,深掘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建构起中国画的现代自我认同,确立中国画的自我意识,在现代世界中创造中国画自身的主体性,守护中国画独特的精神语言,力图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正是陈师曾对20世纪中国文化价值危机的回应。
现代中国美术的得与失:
那么陈师曾又是如何用“进步”来守护处于劣势的中国画传统价值?
现代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主导思路就是用写实取代写意,重建中国艺术的入世精神,使中国美术的发展基点趋向通俗的、共性的、对社会实际有用的方向,切合了现代社会变迁的典型取向。然而,如果中国美术如果只有向现代社会的功利要求认同,才能够在现代世界找到立足之地的话,这终究也是一种“失”。
陈师曾虽以“进步”为中国传统价值辩护,但他并没有抽空中国画的文化主张,把评判现代中国画的权力交给现代社会的功利尺度。
陈师曾以文人画重新构造了中国画传统的价值主线,以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这四者构建了文人画的价值核心。对于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他就得出了与时流不同的价值判断:中国画是进步的。为了说明中国画之“进步”,陈师曾将中国画作画的不同境界,与西方艺术由写实转向主体的体验与表现的现代取向并置,说明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
他援引西方艺术史在20世纪初通过抛弃对可见世界的描述,寻求纯粹化了的形式语言和精神表现来实现的转折,与中国文人画那种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对应的艺术理性同一机杼。
陈师曾之意不在中西艺术比较,而在全力破除对形似的迷信,为中国画现代主体的建立与展开奠定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其它文化的在场,陈师曾对文人画价值的重建,获得了一种比较和判断的视野。这样也跳出了原有文化体系自我设定的限制,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限。其互动的结果,既是原有体系的重建,也是新体系的诞生。
在现代语境中重新阐释文人画的价值,寻求文人画价值内涵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一努力的实质意义是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对中国画精神价值的认定。就中国画的发展而言,这个新的价值体系就是以文人画为传统价值主线,来开启20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吴昌硕曾题字“朽者不朽”,这也正是对陈师曾人文世界的最高评价。
讲座最后,有人提问到中国画传统的价值主线中的人品问题。曹庆晖老师在最后总结道:人品有高低,但它往往是在一个世俗社会中的交往所反映的,而意识是无功利的,就像一些人品虽不好的人在艺术上也确有作为,所以不能把一个人的作为和人品与他的艺术价值完全等同,但也不能否认人品在文人画之中的价值原则。正如梁启超所言:“陈师曾在现在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