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杨振声 关于杨振基在太极拳界的应有地位的几点事实

2018-0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无论怎么评价,杨振基在目前太极拳界是应该有他的重要地位的.要证明这一点,可以通过如下几点事实来得到:一.目前在世的太极拳家中,杨振基向是太极

无论怎么评价,杨振基在目前太极拳界是应该有他的重要地位的。要证明这一点,可以通过如下几点事实来得到:

一、目前在世的太极拳家中,杨振基向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直接训教出来并且从父学拳时间最长。他是杨澄甫的次子(长子杨守中已于1985年去世),生于1921年农历6月20日。按照杨门祖辈定下的规矩,男子一般从五周岁起就要开始学习太极拳功夫。

杨振基在他著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中介绍:“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每练一个动作,总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直到练到得心应手符合要求才肯罢休。”从他1925年起跟父亲学拳,到1936年杨澄甫去世,他一直都跟随着父亲学习修炼。他因为直接向杨澄甫学习太极拳达11年之久,从而奠定了扎实、系统、纯正、深厚的杨家太极拳功夫基础。

二、杨振基不仅向父亲杨澄甫学习,还向叔父杨兆鹏学习太极拳功夫。杨兆鹏是杨班侯的儿子,又名杨凌霄。杨振基说,他一生中只向三个人学过太极拳,首先是他父亲杨澄甫,再就是叔父杨兆鹏,然后是大哥杨守中。杨振基的弟子、广西《金色年华》杂志主编严翰秀撰文介绍,三十年代末,杨班侯的儿子从永年老家到上海跟杨澄甫学拳,杨澄甫叫他帮助管教振基、振铎几兄弟练拳。

杨兆鹏性情暴躁,像他父亲,对振基兄弟要求十分严格。那时振基才十一、二岁,有些动作要领一时领会不了,上步、退步、转身时有不正确的地方,杨兆鹏说了两次他还做不对他就打,腿不对位置打腿、胳膊不对打胳臂,且出手很重,他咬紧牙关、含着眼泪吃住打。

数趟拳练完,全身酸痛,上楼抬不起腿,只好爬着上。父亲常常看他们练拳,给他们纠正动作,但从未打他。杨振基后来说“老爷子手重,不好打,叫兆鹏叔叔管我们。”

三、在杨澄甫、杨兆鹏先后去世后,杨振基于1948年赴南方与大哥杨守中一起传拳并继续向大哥学习。严翰秀写道,1948年杨守中通知杨振基到广州,他们兄弟二人共同在那里传播太极拳。“在广州,他与哥哥统一拳架动作,由于杨振基文化基础较好,一直不停地练拳,又得到哥哥的传授,很快地掌握了家 传太极拳的精髓。”

四、杨振基是目前被杨澄甫列入传人表里的唯一在世的人。1931年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中,附有一份“杨式太极拳的传人表”,上面刊登了杨澄甫弟子(包括三名师孙)共42人,目前上面所列之人除杨振基外均已经去世。其中杨家嫡亲共有三名,他们是杨振声(杨少侯之子)、杨振铭(守中)、杨振基。杨振铎(时年7岁)、杨振国(时年4岁)均因年龄小未能入内。该传人表为杨澄甫亲自确定并公诸于世,应该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了。

五、解放后,杨振基一直坚持练拳和教拳,而且还跟随并且向国家高级领导人传授太极拳。1950年9月,他参加工作后,经常在家中偷偷练拳。上世纪末,他被调入河北省体工队,任命为太极拳教练,抽调出来专门跟随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向他及身边工作人员教授太极拳,后来还向河北省领导林铁、刘子厚教拳。

      六、杨振基的拳架中,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杨家传统太极拳风格。杨澄甫在他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序中说:“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

……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精纯,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杨振基性格十分的保守,特别是对父亲杨澄甫的定型大架,他一点一滴地继承和保持着,招式、位置、劲路、要领从不敢有任何改变,更何谈妄自增损删改。

他对社会上有人随意更改杨家太极拳路数和架势并冠之以“正宗杨式”的做法极为反感,他说过这样的话,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谁也没有权力随便更改,即使是我们杨家的人也不行。

他不仅自己在练拳和教拳中坚持原汁原味,即使是他自己出书,也要把父亲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拳照附在后面,让读者根据杨澄甫宗师的拳架来与他的拳进行对照。他说,我一生只练父亲教给我的一路拳、一趟剑、一趟刀和一条杆,别的我都不会。他的某些做法虽然有些刻板,被认为有些不合适宜,但却反映出他在保持杨家太极拳传统方面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