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苗苗二人转 二人转大举“转”进京城 其中经典节目演遍东三省
2004年1月7日、8日将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的东北二人转名家精品晚会,连日来成了京城二人转迷的必谈话题。除了近三个小时的超长演出时间和集纳众多名段绝活的精彩节目之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这次由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和长春和平大戏院联合组成的全明星阵容不仅有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名家韩子平、董玮、闫淑平,还有魏三、赵小飞、翟波等一大批在民间走红,在演出及音像市场抢手的新生代明星。
二人转如此隆重地进京拜年有史以来尚属首次。进京演出来的都是大腕
东北二人转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深受各地群众喜爱,也培育了一大批扎根于生活的民间艺术家。
此次演出的超强阵容中,韩子平应该算是资格最老、名气最大的一个。今年54岁的韩子平,是二人转一级演员,从艺以来,先后演出过《回杯记》、《马前泼水》等30多个剧目。曾经获得过全国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全国戏剧小品比赛表演一等奖、文化部第7届“文华节目奖”。
韩子平嗓音宽厚洪亮,音质纯正,演唱吐字真,韵味甜,板头准,寓情于声,达意传神。他的念白与说回堪称一绝,铺得平、垫得稳、守得住、甩得响,具有风趣而又不俗的特点。近年来,他与搭档董玮不仅在东北已是家喻户晓,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追星族。
曾与潘长江以一曲《过河》火爆央视的闫淑平,也是红透东北三省的顶级演员。她扮相俊美,嗓音委婉。这位女演员也是获奖专业户,曾经获得过全国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二等奖、东北三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二人转汇演表演一等奖以及2000年的全国“牡丹奖”。
翟波走进全国观众的视线是因为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剧中,他扮演的“老翟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翟波演二人转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2001年,他在“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中获奖,并拜赵本山为师,一夜之间成了东北家喻户晓的人物。
此外,在演出阵容中还有在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金像奖获提名的青年女演员于苗苗等。他们除了带来各自的保留节目外,还将为观众展示手绢、扇子、板胡、萨克斯、架子鼓等绝活儿。
除了以上这些大腕演员之外,当然还应当提起一位大名鼎鼎的魏三。魏三“转”着打败红歌星
据了解,沈阳人有80%以上喜欢看话剧,他们抱怨在沈阳不像在北京那样能够经常看到高质量的话剧。沈阳一家影院的经理诉苦,一有美国大片,效益还好点,赶上这个月都是国产片,就惨了。一个一直为生计奔波在乡间小道的二人转演员,在国有文化产品闹“饥荒”的时候火了起来,这个人叫魏三。以魏三式的“二人转”为代表的民间演出成了为东北文化市场“解渴”的主要依赖。
在东北提起魏三,其知名度较赵本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和他的搭档何晓影表演的“二人转”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在酒店、浴池、长途车上等公众场所,经常有群众围在电视旁,边观看魏三的表演边哈哈大笑。节目中,魏三总扮傻子围着何晓影演的“小姐”说傻话、吹牛皮。
在长春、哈尔滨、沈阳,街头音像制品摊头与商店内,都有魏三的“二人转”光碟、磁带,其销量远远超过了那些大牌歌星的。以“魏三风格”为代表“二人转”表演团体在东北随处可见。
一些媒体已经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魏三”现象。和赵本山的经历相似,魏三也是从民间崛起的二人转明星。但是,魏三的二人转已经不是农村传统意义上“宁舍一顿饭”的那种二人转,连魏三自己也承认:现在老百姓看咱的二人转,两个人上台也不唱,光说,像小品似的。这次进京演出,魏三带来了最拿手的经典节目《傻男人也潇洒》,这一节目不仅为国家和省市领导人演出,也演遍了东北三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为什么“魏三”搞笑式的演出受欢迎?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高长顺回忆起自己出差时,问一位下岗职工为什么要买5元钱的门票看“二人转”,对方说:“下岗后一天到晚耷拉着脸,很压抑。5块钱对我来说不便宜,能吃一顿饭,可我愿意拿这顿饭钱找乐子,轻松一下。”离了“荤段子”二人转一样火
以一曲《傻子相亲》而闻名的吉林省二人转知名演员张野认为,由于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来自于民间,是东北农民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的产物,因此难免掺杂格调不高、语言粗俗下流等内容。而且“荤嗑”二人转也是古来有之。其实二人转当中有不少代表真正艺术水平的经典曲目如《西厢记》、《马前泼水》等,虽然没有掺杂庸俗下流的东西,但是十分受人们的欢迎。
因此,“二人转”必须要向良性轨道发展,所以在“二人转”这个队伍中还应提高档次,注重品位。
在这行当中,最成气候的当属妇孺皆知的赵本山,当年凭借唱二人转起家,一曲《摔三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姜昆慧眼识才,使赵本山成了全国最著名的小品演员之一,而且现在赵本山正致力于二人转的健康发展和发扬光大。抛开“魏三”二人转低俗的内容,就其个人的演技来说,他能把一个傻子演绎得活灵活现,真像那么回事,还是有表演功底的。
其实在二人转这个队伍中,有很多人有表演天才,由于常年在民间活动,再加上没有人重视和挖掘,也有机遇的缘故,很多人就没有赵本山那么幸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假以时日,许多“魏三“式的人都可能有机会成为“赵本山”。
本次演出的主办方之一和平大戏院就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杜绝脏口,净化舞台,成为全东北二人转明星荟萃的集散地,也是最“干净”的舞台。和平大戏院的演员和剧目才真正代表了东北二人转的民间艺术。舞台的精华不仅使得广大的普通观众满意,更吸引了许多高层次的客人来此看戏。信报记者张学军转了五百年的“二人转”
“二人转”,早期称“蹦蹦”,也称秧歌、对口、棒子戏、双玩艺儿,最早流传于15世纪初。“蹦蹦”是在东北大秧歌和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东北大鼓、皮影、太平鼓、霸王鞭和河北梆子、落子等艺术形式的唱腔与表演手段。
有一女(多为女扮男装)、一男两个演员,有说有唱,分包赶角,叙述和表演故事情节,“千军万马,就是咱俩”为其突出特点。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竹板为主。演员常用手持道具有扇子、手绢、竹板等。
蹦蹦艺人大多是劳苦农民,说的是庄稼话,通俗易懂,和庄稼人心贴心;唱的是庄稼调,土香土色,乡音悦耳。蹦蹦的舞蹈,脱胎于东北大秧歌,为农民所喜闻乐见;蹦蹦的故事和表演,反映了东北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深受农民喜爱。在农民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二人转”的四功一绝
“二人转”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指的是唱、说、扮、舞;“绝”是指绝技。“二人转”的“唱”,高亢红火,风趣幽默;“二人转”的“说”,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插科打诨,机智灵活;“二人转”的“扮”,“接得严,兜得紧,放得下,撒得开”,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代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二人传”的舞蹈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
“二人转”的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国内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