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关山度若飞,而今从头越
老实说,我对“飞度泸定桥”是有童年阴影的。看电影《大渡河》那会还幼不更事,也不知道什么叫恐高,看着红军们战士冒着敌人的枪火爬行在只剩铁索的泸定桥上,吓得直闭双眼,阴影面积不亚于当年看《画皮》。以至于后来背诵课文《飞度泸定桥》时也总卡壳,因为一念到“泸定桥离水面有数十米高……”,《大渡河》里红军战士坠河的画面就涌现眼前,整个人就怂了,哪里还背的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前我家从平房搬家到了三楼,我才知道,我这是恐高症作祟。
三十年后再看根据“飞度泸定桥”故事改编的《勇士》,虽恐高症已被克服小半,但看战士们抱着铁索前行的场景,肾上腺素依旧像是开闸的水龙头。于是我更加确定,像我这种惧高怂人,就算错生在奔腾的革命年代,也永远成不了“飞度泸定桥”的英雄。正因为如此,我对《勇士》里的勇士们越发由衷的钦佩,那是怎么样一群英雄中的英雄,才能完成这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据我所知,1935年5月29日“飞度泸定桥”的英雄还有不少无名英雄。当年的勇士不是谁都有幸当的,突击敢死队选人标准,不是干部就是战斗英雄,亦或是党员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积极分子。因为是急行军,甚至连突击队人头都没有人记清楚,战斗就打响了。以至于“飞度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人,还是22人或是23人,也没个科学的纪录。186期的《战士报》载“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以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度泸定桥》为依据,将勇士数目定位22人。
尽管勇士的数目确定了,但因为当时战事异常紧张,“强渡大渡河”紧接着就是“飞度泸定桥”,夺完泸定桥部队继续急行,一路打一路牺牲,许多勇士的姓名和身份没来得及记下来,也就无从考证了。后虽经多方调研,22位勇士中仅有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8人青史留名,其中仅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和刘金山留下过照片,而剩余14为勇士则成为这场中国战争史上著名战役的无名勇士。
1980年,林农和王亚彪联手,将“强渡大渡河”和“飞度泸定桥”的故事打包,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影《大渡河》,大渡河18勇士和泸定桥22勇士的故事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可惜影片当年更多的是聚焦伟人在这场战斗中的统筹部署,连主演阵容也是按照官阶高地排位,勇士们的壮举虽说得到了鲜活刻画,但影片并没有纯粹意义上聚焦这批勇士。
所幸这个缺憾在36年后得以弥补,由赵冬苓、赵宁宇编剧,宁海强执导,李冬学、于小伟和聂远领衔主演的《勇士》将我们的视野再度带回到泸定桥,故事以22位“飞度泸定桥”的勇士为原型,用现代影像手段重塑了他们在1935年5月29日创造的人类壮举。
《勇士》作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片,同时这也是祭奠当年22位有名以及无名勇士最好的祭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在22勇士们夺下泸定桥后不久,毛泽东昂首在泸定桥上走过,他抚摸着铁索,留下了这首叫《长征》的千古诗篇,供后来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