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简历 王喆:“第一学历”这个“结”应尽早解开
清华博士陈达奔波七个月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十次求职中的八次,连第一道“简历关”都过不了。他认为:“往根上说,我觉得我的求职艰难,是因为没有一个能‘经得起推敲’的‘出身’。”从山东一所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到清华大学的博士,陈达用七年努力实现了“曲线进京梦”;可从开始找工作时的“命运尽在我手”,到现在的“‘出身’决定论”,却只用了七个月。
(5月9日 南网) 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做多的一年。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表明用人单位在实际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一些好的用人单位,比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国企、高校、外企……就会在其招聘启事上就会出现“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样的字样。
但是,“第一学历”这样一个阻挡毕业生就业的“结”应该尽早解开。 “第一学历”证明的只是高考以及之前的学习情况。在高考的背景之下,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自主招生也是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的。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可能会暂时放弃一些兴趣爱好,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
笔者认为,高考就只能看做是对学生高考之前的学习的一种检验。 而大学的学习就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很多的专业课的学习也与创新和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很多高考中发挥不力的学生在大学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的发展,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用人单位不能因“第一学历”就否定他们上大学之后的努力,也不应该让“第一学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结”。
另外,针对这样一个毕业生的“就业结”,教育部就出台了一项禁令,在规定中,教育部明文强调,在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活动、高校发布的用人单位信息之内,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应该更注重所招聘人的工作能力,让“第一学历”不再成为困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一个难以解开的结,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使这个“结”能够尽早解开。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