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范冰冰大发飙 冯小刚这次的炮口都对准了谁?

2018-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众所周知,冯小刚导演是著名的"小钢炮",向来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近日,在影坛大佬云集的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连开四炮,那么这四炮的炮口都是对准了谁呢? 日前,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观澜湖举行,众多国内外资深电影人.传媒人前来参与.整场论坛分成四个部分举行,与会嘉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冯小刚更是连开四炮. 第一炮:拍电影必须不能跟着潮流走 在论坛上,谈到中国电影

众所周知,冯小刚导演是著名的“小钢炮”,向来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近日,在影坛大佬云集的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连开四炮,那么这四炮的炮口都是对准了谁呢?

日前,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观澜湖举行,众多国内外资深电影人、传媒人前来参与。整场论坛分成四个部分举行,与会嘉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冯小刚更是连开四炮。

第一炮:拍电影必须不能跟着潮流走

在论坛上,谈到中国电影问题的症结时,冯小刚坦言:好的电影人不遵守规则,才能让创作充满奇思妙想。

他早年和华谊做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包括即将上档的《我不是潘金莲》都不是当下“最流行”的题材,但反而却可以引起大家的猎奇心理。

冯小刚也说,“我们发现《我不是潘金莲》首先占了一个优势,它不是同质化的,不和任何一个题材撞车,我们是独树一帜的。在这上面我们有心理上的优势,选材上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胆量,一种对市场的所谓远见。”

不过,他也没有把话说满,表示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有很好的市场反应,还要等上映以后再看,“不管怎么样,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光想卖钱一定是晚一步的,必须不跟着潮流走。”

我们所能看到的跟潮流的结果往往大都是,前浪不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而死的往往是不看路埋头向前挤的后浪们。

今年的电影票房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一味的利用“IP明星”的方式操作电影再难出爆款。用IP效应来挣快钱一点儿不难,但绝对会被市场抛弃。

加上现在电影主力消费人群有很大的变化,很难有一个IP可以一统江湖,所以光靠IP想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并不可行。

郭敬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爵迹》集众鲜肉花旦于一集,票房曾剑指10亿,最终连4亿大关都难以逾越。甚至连小时代系列(《小时代1》4.84亿、《小时代2》2.96亿、《小时代3》5.21亿、《小时代4》4.88亿)中的最好成绩都没能超过。不过,这也更好的说明郭敬明偶像艺人的粉丝市场也就差不多在这个数值左右,不低却也不会高。

对于一些题材的电影,有时看一部可能就够了,同质化严重的电影,除了粉丝,普通观众是不会持续为此买单的。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的趋同性更加明显,从最初的生产,到后来的传播与消费,越来越多的媒介表达正在融合。体现在电影行业中,内容形式、情节设置、故事结构上的严重趋同,让原本应令人不齿的“复制”与“拿来”反而成为很多电影人引以为豪的便捷之路。

近年来,家庭伦理热、青春校园热、穿越热、宫斗热、抗战热等等题材竞相效尤。而影片内容却毫无创新与艺术审美,口碑和票房双双败北。

随着观众审美疲劳之后对高素质电影的追求提升,国产电影表现手法的单调和整个电影工业的短板都渐渐浮现出来。

冯小刚此次强调电影不能跟随潮流,更是说明内容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中国的电影人们的确需要进一步探究观众接受,把握市场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出影视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二炮:中国电影行业需要一个“蓝翔”

谈及资本和创作的关系,冯小刚直言中国电影人才匮乏,“现在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人才常常只有5、6个。即使算上演员,也只有10%的是科班出身,而剩下90%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培养的。”

他直言:摄制组除了主创其他都是民工!我们特别需要蓝翔技校。

当然,冯小刚嘴里的蓝翔技校不是常常被大众调侃的蓝翔技校,而是中国电影行业中的“蓝翔”,面对外国电影人,冯小刚表示:“我们太需要学习远亲近邻,太需要将国外的优秀态度、敬业精神、专业品质都学回来。”

冯小刚透露:“我最近的3部电影都和韩国公司合作的,韩国公司不仅专业,要的价格还只是好莱坞的五分之一。中国电影产业就特别需要专业化的公司团队,我们也许可以从好莱坞请道具、特效、化妆等方面的老师,帮我们快速培养电影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人。”

试想,当你与一个技术工作人员说了一个专业术语,然而那个人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时候,得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场面。然而,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于我们国内的摄制组中,最基本的都无法得到保障,却还总想要爬到金子塔顶端。

从幕后到幕前,中国电影产业都是处在一个人才匮乏,中国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艺人、电影导演都是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更别提编剧了。

软件不行,我们硬件行吗?

谈及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冯小刚坦言虽然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有些环节还跟不上,“据我所知,北京的摄影棚现在就不太够用。如果你想用一天拍一个广告,根本就排不进去,全部排满了。”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电影的“市场诱惑”就吸引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导演“卡神”詹姆斯·卡梅隆,当时他的电影公司与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合作。

卡神在天津创业的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与中国电影人才分享,他对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大方说:“你给我两个人才,我用半年时间来帮你培训。要有制作经验、拍摄经验,最好还有摄影的经验,还要懂3D、懂外语。”但尴尬的是,按照卡梅隆开出的“能力清单”,中方始终却找不到相对应的“苗子”。

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在当时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短缺的状况,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不差钱,差的是人才。

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处于良好发展时期,但电影人才稀缺非常严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匮乏却无法为这种发展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动力。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

在我国,目前仅有几所专业电影院校,虽然一些综合大学也开始培养与电影(电视)专业有关的本科人才,但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也不过千余人,并且增长速度缓慢。

电影人才的培养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电影经济总量和产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如何解决影视人才短缺,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界、影视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冯小刚此次再度提及这一问题,作为中国影坛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始终在电影工业的最前端,面对人才的匮乏,也可以想到他的焦急和忧虑了。

第三炮:疯狂跑路演,就像天桥摆摊走江湖

当天的论坛上,冯小刚还针对如今电影宣传疯狂跑路演的现象 “放炮”,直指这种行为“劳民伤财”,而且没有太大效果。

“有时候带演员10几天跑20几个城市,一个影厅50个人,主创上来就8个人,还有助理和宣传团队,面对电影院里那几个厅走那么一下,劳民伤财。觉得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效果很难说。好莱坞大片主创有的也不来宣传,效果也不错。现在跑厅就像这种天桥摆摊走江湖的方式,实在不可取。”

同时,他在会上针对在场的制片人们提出此问题,希望大家可以认真评估。

其实,路演听上去像是“突然袭击”的方式,实则却是早早安排妥帖,到场观影的观众多是甚至全部是主创们的粉丝。

所谓的观影后交流,无非就是粉丝向自己的爱豆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为了照顾导演的面子再向导演提出几个笼统的问题。

小编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因为工作或是因为被同行邀请,去过一些路演现场,最深的体会就是:尴尬。

本就观众都是粉丝,然后主创亮相后再问粉丝“电影好不好看?”之后众人齐呼“好看”。即便是普通观众,可当你面对主创时,如果你的情商还没掉线,我想你也说不出来“不好看”。

如果这种路演是为了给路人、普通观众的刷好感做带动的话也算有存在的价值,然而,一般的普通观众却连参与路演的机会都没有。

况且,做路演真的可以扭转一部电影的排片量,从而影响票房吗?一位影院人士表示,真正通过路演影响到影院和观众,还得看影片本身。

如果影片本身质量不过硬,明星站台再多,上映时观众也不见得买账。

电影导演和演员的本职是拿出优秀的作品来,粉丝对偶像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促进影片票房,可热度终会有减退的时候,只有艺术创作本身的不断更迭才是电影发展长盛的生命力。

第四炮:中国电影市场虚胖要减肥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会上冯小刚对此也抛出了他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

导演何平认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是要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现在的很多电影,我不觉得那些导演有自己的世界观。现在规律是反着来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去拍什么。我们没有建立观众的审美习惯。如果我们的电影制作是在每天拉低观众的审美,那么中国电影就死了。我们已经在边缘了。

香港导演文隽认为:建议实行分级制度,在审查上开放,有利于电影人的创作。

著名编剧汪海林认为:电影永远要专业人在做专业的事情。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是说民间还有11个比现在11个球员更好的球员,而是最好的水平已经如此。中国电影是专业水平还欠缺,而不是太专业了。”他的发言的博得现场一片掌声。

陈国富:电影制作者不要太傲慢。我们老把观众想得比我们更愚蠢,没有品味。实际是傲慢的,是有误区的。你在放大你自己,还轻视了观众。我避免这样去想。我把观众想象成和我一样,他们对电影的要求是比我更高的,而不是不如我。

阿里影业CEO张强认为:品质才是电影的第一关键!并觉得互联网对于电影行业永远都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就像去年华谊出品的《老炮儿》,中国观众越来越回归好故事,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越来越成熟。

写在最后

今年已进入尾声,最后两个月的电影票房想必对年度总票房带不来什么质的飞跃。与其讨论当下,不如讨论一下未来。当泡沫破裂问题显现,我们已做了太多的总结,但总结过后落实到实践中,似乎才是关键。

远了先不说,咱们可先看看明年的电影市场,上半年的电影可能目前已经拍完了,真正有所转变应该出现在下半年甚至2018年,如果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市场越来越有序,中国电影行业会越来越好。

众所周知,冯小刚导演是著名的“小钢炮”,向来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近日,在影坛大佬云集的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冯小刚连开四炮,那么这四炮的炮口都是对准了谁呢?

日前,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在海口观澜湖举行,众多国内外资深电影人、传媒人前来参与。整场论坛分成四个部分举行,与会嘉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冯小刚更是连开四炮。

第一炮:拍电影必须不能跟着潮流走

在论坛上,谈到中国电影问题的症结时,冯小刚坦言:好的电影人不遵守规则,才能让创作充满奇思妙想。

他早年和华谊做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包括即将上档的《我不是潘金莲》都不是当下“最流行”的题材,但反而却可以引起大家的猎奇心理。

冯小刚也说,“我们发现《我不是潘金莲》首先占了一个优势,它不是同质化的,不和任何一个题材撞车,我们是独树一帜的。在这上面我们有心理上的优势,选材上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胆量,一种对市场的所谓远见。”

不过,他也没有把话说满,表示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有很好的市场反应,还要等上映以后再看,“不管怎么样,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光想卖钱一定是晚一步的,必须不跟着潮流走。”

我们所能看到的跟潮流的结果往往大都是,前浪不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而死的往往是不看路埋头向前挤的后浪们。

今年的电影票房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一味的利用“IP明星”的方式操作电影再难出爆款。用IP效应来挣快钱一点儿不难,但绝对会被市场抛弃。

加上现在电影主力消费人群有很大的变化,很难有一个IP可以一统江湖,所以光靠IP想拥有稳定的消费人群并不可行。

郭敬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爵迹》集众鲜肉花旦于一集,票房曾剑指10亿,最终连4亿大关都难以逾越。甚至连小时代系列(《小时代1》4.84亿、《小时代2》2.96亿、《小时代3》5.21亿、《小时代4》4.88亿)中的最好成绩都没能超过。不过,这也更好的说明郭敬明偶像艺人的粉丝市场也就差不多在这个数值左右,不低却也不会高。

对于一些题材的电影,有时看一部可能就够了,同质化严重的电影,除了粉丝,普通观众是不会持续为此买单的。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的趋同性更加明显,从最初的生产,到后来的传播与消费,越来越多的媒介表达正在融合。体现在电影行业中,内容形式、情节设置、故事结构上的严重趋同,让原本应令人不齿的“复制”与“拿来”反而成为很多电影人引以为豪的便捷之路。

近年来,家庭伦理热、青春校园热、穿越热、宫斗热、抗战热等等题材竞相效尤。而影片内容却毫无创新与艺术审美,口碑和票房双双败北。

随着观众审美疲劳之后对高素质电影的追求提升,国产电影表现手法的单调和整个电影工业的短板都渐渐浮现出来。

冯小刚此次强调电影不能跟随潮流,更是说明内容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中国的电影人们的确需要进一步探究观众接受,把握市场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出影视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二炮:中国电影行业需要一个“蓝翔”

谈及资本和创作的关系,冯小刚直言中国电影人才匮乏,“现在一个100人的剧组里,科班出身的人才常常只有5、6个。即使算上演员,也只有10%的是科班出身,而剩下90%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培养的。”

他直言:摄制组除了主创其他都是民工!我们特别需要蓝翔技校。

当然,冯小刚嘴里的蓝翔技校不是常常被大众调侃的蓝翔技校,而是中国电影行业中的“蓝翔”,面对外国电影人,冯小刚表示:“我们太需要学习远亲近邻,太需要将国外的优秀态度、敬业精神、专业品质都学回来。”

冯小刚透露:“我最近的3部电影都和韩国公司合作的,韩国公司不仅专业,要的价格还只是好莱坞的五分之一。中国电影产业就特别需要专业化的公司团队,我们也许可以从好莱坞请道具、特效、化妆等方面的老师,帮我们快速培养电影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人。”

试想,当你与一个技术工作人员说了一个专业术语,然而那个人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时候,得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场面。然而,这种情况却普遍存在于我们国内的摄制组中,最基本的都无法得到保障,却还总想要爬到金子塔顶端。

从幕后到幕前,中国电影产业都是处在一个人才匮乏,中国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艺人、电影导演都是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更别提编剧了。

软件不行,我们硬件行吗?

谈及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冯小刚坦言虽然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有些环节还跟不上,“据我所知,北京的摄影棚现在就不太够用。如果你想用一天拍一个广告,根本就排不进去,全部排满了。”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电影的“市场诱惑”就吸引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的导演“卡神”詹姆斯·卡梅隆,当时他的电影公司与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合作。

卡神在天津创业的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与中国电影人才分享,他对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大方说:“你给我两个人才,我用半年时间来帮你培训。要有制作经验、拍摄经验,最好还有摄影的经验,还要懂3D、懂外语。”但尴尬的是,按照卡梅隆开出的“能力清单”,中方始终却找不到相对应的“苗子”。

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在当时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短缺的状况,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不差钱,差的是人才。

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处于良好发展时期,但电影人才稀缺非常严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匮乏却无法为这种发展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动力。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

在我国,目前仅有几所专业电影院校,虽然一些综合大学也开始培养与电影(电视)专业有关的本科人才,但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也不过千余人,并且增长速度缓慢。

电影人才的培养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电影经济总量和产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如何解决影视人才短缺,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界、影视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冯小刚此次再度提及这一问题,作为中国影坛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始终在电影工业的最前端,面对人才的匮乏,也可以想到他的焦急和忧虑了。

第三炮:疯狂跑路演,就像天桥摆摊走江湖

当天的论坛上,冯小刚还针对如今电影宣传疯狂跑路演的现象 “放炮”,直指这种行为“劳民伤财”,而且没有太大效果。

“有时候带演员10几天跑20几个城市,一个影厅50个人,主创上来就8个人,还有助理和宣传团队,面对电影院里那几个厅走那么一下,劳民伤财。觉得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效果很难说。好莱坞大片主创有的也不来宣传,效果也不错。现在跑厅就像这种天桥摆摊走江湖的方式,实在不可取。”

同时,他在会上针对在场的制片人们提出此问题,希望大家可以认真评估。

其实,路演听上去像是“突然袭击”的方式,实则却是早早安排妥帖,到场观影的观众多是甚至全部是主创们的粉丝。

所谓的观影后交流,无非就是粉丝向自己的爱豆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为了照顾导演的面子再向导演提出几个笼统的问题。

小编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因为工作或是因为被同行邀请,去过一些路演现场,最深的体会就是:尴尬。

本就观众都是粉丝,然后主创亮相后再问粉丝“电影好不好看?”之后众人齐呼“好看”。即便是普通观众,可当你面对主创时,如果你的情商还没掉线,我想你也说不出来“不好看”。

如果这种路演是为了给路人、普通观众的刷好感做带动的话也算有存在的价值,然而,一般的普通观众却连参与路演的机会都没有。

况且,做路演真的可以扭转一部电影的排片量,从而影响票房吗?一位影院人士表示,真正通过路演影响到影院和观众,还得看影片本身。

如果影片本身质量不过硬,明星站台再多,上映时观众也不见得买账。

电影导演和演员的本职是拿出优秀的作品来,粉丝对偶像的热爱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促进影片票房,可热度终会有减退的时候,只有艺术创作本身的不断更迭才是电影发展长盛的生命力。

第四炮:中国电影市场虚胖要减肥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会上冯小刚对此也抛出了他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

导演何平认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是要有自己的世界观的。现在的很多电影,我不觉得那些导演有自己的世界观。现在规律是反着来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去拍什么。我们没有建立观众的审美习惯。如果我们的电影制作是在每天拉低观众的审美,那么中国电影就死了。我们已经在边缘了。

香港导演文隽认为:建议实行分级制度,在审查上开放,有利于电影人的创作。

著名编剧汪海林认为:电影永远要专业人在做专业的事情。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是说民间还有11个比现在11个球员更好的球员,而是最好的水平已经如此。中国电影是专业水平还欠缺,而不是太专业了。”他的发言的博得现场一片掌声。

陈国富:电影制作者不要太傲慢。我们老把观众想得比我们更愚蠢,没有品味。实际是傲慢的,是有误区的。你在放大你自己,还轻视了观众。我避免这样去想。我把观众想象成和我一样,他们对电影的要求是比我更高的,而不是不如我。

阿里影业CEO张强认为:品质才是电影的第一关键!并觉得互联网对于电影行业永远都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就像去年华谊出品的《老炮儿》,中国观众越来越回归好故事,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越来越成熟。

写在最后

今年已进入尾声,最后两个月的电影票房想必对年度总票房带不来什么质的飞跃。与其讨论当下,不如讨论一下未来。当泡沫破裂问题显现,我们已做了太多的总结,但总结过后落实到实践中,似乎才是关键。

远了先不说,咱们可先看看明年的电影市场,上半年的电影可能目前已经拍完了,真正有所转变应该出现在下半年甚至2018年,如果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市场越来越有序,中国电影行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