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门摸查《芳华》排片情况,冯小刚新片触动了哪根敏感神经?
作者/郭雅琼 编辑/张汉澍
本文共2853字,所享阅读时间5分钟
虽然经历过撤档又再次上映,但冯小刚的新作《芳华》依然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管控”。
12月14日,有影城经理向数娱梦工厂透露,上海、重庆、贵州等多地部分影城接到了来自当地公安部门的电话,要求影城方面提供《芳华》上周末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具体排片场次。
某业内人士曝光一张某市派出所发出的《芳华》观影期间的工作要求。图片显示,在影片放映期间,每个放映场次安排5名民警现场观影掌握情况,尤其要上报涉敏感群体观影反应,若发现煽动、串联、剧集造势的动向,及时报告。
特殊“待遇”的背后与《芳华》中较为敏感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影片不仅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特殊背景下,位于西南地区的一个部队文工团里青年男女的人生际遇,还正面呈现了数十年来国产影片从未涉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9月份撤档之前,《芳华》的良好口碑就已经逐步释放,目前豆瓣评分为7.9分。首日排片率高达34.4%,票房更是打破了1亿元大关。
只是从最新的监管情况来看,改档后的芳华可能还将面临着新的变数。
谁是《芳华》观影的敏感群体?
“这种情况此前见所未见。”一名重庆地区的影城经理向数娱梦工厂表示,“目前的影响还看不出来,毕竟不是电影总局的通知,后续会怎样还是静观其变吧。”
但影院方面也同时表示,此事不会影响影城对《芳华》排片的判断。
目前,《芳华》的排片情况从昨天到今天未有明显变化,依然维持在35%左右的全国排片率,仅次于同档期《奇门遁甲》38%的排片,但其综合票房占比却高于《奇门遁甲》。
据数娱梦工厂掌握的情况,目前要求上报《芳华》具体排片场次的相关地区至少包括了重庆、山东、安徽、贵州、上海五地。
在“一刀未剪”、“带上父母看《芳华》”、“美好爱情与青春”的宣传声中,《芳华》于上周末开启点映。带着“冯小刚最好作品”的光环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芳华》,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不少关注。
从上述爆出的相关通知可以看出,“涉敏感观影群体”成为此次民警进入影城的重点关注对象。而结合此前片方所宣传的战争场面以及退伍老兵观影后深受触动等相关信息,其实不难猜出引起公安部门关注的敏感群体身份。
在《芳华》中对越战退伍老兵的困苦境遇有着直接的展现。昔日部队中的学雷锋标兵刘峰,不仅在越战中失去了右臂,战争结束后的穷困潦倒和面对九十年代初腐败机关干部时表现出的无力招架,那只在与联防办主任扭打中被撞于地上的假肢,控诉着战争的残酷和大时代下个体的渺小与脆弱。
这些镜头刻画,都在冯小刚的电影语言中呈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如果对比原著,《芳华》的电影在对这部分群体的展现上已经比严歌苓的小说柔和了很多。小说一开始便是越战退伍老兵去王府井集体乞讨的场景,而做了一辈子好人的刘峰最终更是在盛年之时死于病患。
对比之下,目前《芳华》电影中刘峰与文工团女兵何小萍相依为命下的平平淡淡,其实已经是冯小刚再三权衡后的温和妥协。
从主打“战争”到渲染“青春”
《芳华》转移宣传重点释放了什么信号?
《芳华》这一路走来,可谓命途多舛。
原定于今年国庆档上映的《芳华》,已经历过一次撤档。早在9月23日晚撤档消息传出后,次日零点左右,搜狐娱乐发布消息,称与《芳华》宣传方求证,对方否认了撤档消息。并且表示,在线购片平台预售下架,是因为要调整电影的宣传方向,影片档期不变。
但两个小时不到,冯小刚电影官微便发声:经与电影局及有关各方协商,《芳华》拟同意接受更改放映档期建议,新的上映档期择日发布。
彼时,围绕着《芳华》撤档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一种是因为审查原因而被迫撤档,另一种说法则倾向于商业运作——避开拥挤的国庆档以便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完成对华谊的业绩承诺。
但如今回过头再去看这件事,《芳华》的撤档应该不是片方有意为之。宣传方的那句“在线购片平台预售下架是因为要调整电影的宣传方向”或许早已点明了问题所在。
数娱梦工厂整理后发现,在《芳华》撤档前的8、9两个月内,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集中在“向英雄致敬”、“20年无人敢拍的战争题材”、“纪念建军90年”等战争相关主题。
(冯小刚微博上曝出《芳华》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
其中,对战争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展示以及一个镜头700万也成为重点宣传点。
但在此次公布新档期之后,片方便对战争噤若寒蝉,将营销重点转移到了“青春”、“爱情”以及“带父母看《芳华》”等层面上,整个宣传过程也是非常低调。
不过,仔细查看《芳华》撤档前的战争相关营销稿件,会发现无一例外地对战争的具体年份和战争对象没有提及,只是使用了“战争”这一模糊性表述。
事实上,从目前已经上映的影片来看,冯小刚已经对1978年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了模糊处理。
独立影评人史歌日前表示,“本片同样模糊了时间空间的概念,只告诉大家主角们来自华西地区文工团,活动在川滇之地,战争发生在西南边境。就算是一镜到底的六分钟战争戏,也完全看不清敌人的模样与装扮,这分明就是刻意不让大家知道,这场战争究竟和谁打。因此,如果没有了解过相关背景的观众,可能会一头雾水。”
严歌苓的“触摸”
冯小刚的“芳华”
事实上,出于一些不可抗因素,《芳华》影片对原著小说所含有的时代批判色彩已经有所弱化,而冯小刚自身的文工团情结,也使影片比小说更多地展示了对美好青春和集体主义的渲染。如果说严歌苓的小说重点讲的是“触摸”,那么冯小刚的影片则更多侧重了“芳华”。
实际上,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原名是《你触摸了我》,后来冯小刚将名字定为《芳华》。这已经可以看出影片在整体的定位与侧重上,与小说有所不同。
“芳华”一词无疑是冯小刚文工团情结的体现。19岁到27岁,年轻的冯小刚在部队文工团做美工,相对自由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女兵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用他的话来说,“我特别喜欢回忆文工团的那些女孩,是从一个特别性感的角度出发。”
于是冯小刚找到同样有着文工团经历的严歌苓,请她先写一部该题材的小说。严歌苓从12-25岁都是在军队里度过,其中文工团的经历长达10年,芭蕾舞跳了8年。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芳华》可以说是最贴近我自己、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
学文件、说假话、搬是非,是严歌苓在小说中对那群军版才子佳人8年青春的概括。西南地区的文工团红楼里,以触摸事件为核心,以横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时间广度,作者讲述了对阶级差异下集体主义的控诉、政治氛围对人性的压抑以及时代大变革下,男主人公刘峰与四个女兵充满变数的命运。
跟原著小说相比,影片对集体主义、阶级差异以及政治斗争的批判都有所弱化。比如何小萍(原著中为何小嫚)的父亲是在反右倾活动中被迫自杀而影片中是逝世于劳改。比如故事的讲述者萧穗子因为父亲是“反动文人”而被孤立,给男兵写情书的事情更是被高干子弟郝淑雯出卖,随后被认为是思想意识不好,但在影片中,这一情节被全部拿掉,萧穗子更多的是个旁观者、随大流甚至是受人欢迎的角色。
不过,在对强权主义和残酷战争的展现上,冯小刚无疑做出了极大的突破。
政治审问在诸多展现文革的影片中都出现过,此次《芳华》对这部分的呈现已经非常接近原著。
而影片最后对上世纪90年代末联防办干部贪污腐败的刻画以及对老兵刘峰穷困潦倒不被尊重的展现,也绝对算得上勇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