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鸡鸣散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
宋孝志教授,男,汉族,生于1911年12月18日,湖南省宜章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宋医内科学专家。精研《内经》理论,精通仲景医学,临证擅长内、外、妇、儿科诊疗,尤其擅长内科疑难病的辨治,对水气病、情志病、外感病、脾胃病等辨治方面也有独特见解和较高造诣。
3岁随其舅父临床,18岁始独立行医。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学教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初涉医海拾贝
在宋孝志年幼时,其舅父刘希圣先生是湖南一带较有名望的中医。在其舅父指点下他从5岁开始习读医书。最初从抄读《伤寒论》开始,继而习读《金匮》、《灵枢》、《素问》、《难经》、《脉经》等。至8岁时已能背诵其中许多条文。
此后舅父开始指点他学习理解经典医著文意。当时舅父要求他只能研读原文,自己理解文意,不懂的要深入思考,但不能看注释。因看注释之后,前人各自的观点容易束缚自己见解。如要参考也只能在临床多年有理解能力之后,方可有选择的吸收其精华。
以上学习方法,为初涉医海的宋孝志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自13岁起,他开始随舅父出诊,当看到刘老先生运用中医理论治愈了许多患者时,他已从不断的好奇中渐渐萌发了对中医的极大兴趣。
在随诊中,他经常不断的发问求知,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经过多年的侍诊随医,耳濡目染,中医水平大有长进。这时,刘老先生更加循循善诱,通过每诊治一个患者,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先是进行理法方药的纵向贯通,然后进行证与证、法与法、方与方等的横向比较,以求使他学的深入和精专。同时刘老先生要求他每诊一病,必详审病因,详问病史,细究脉证。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有时同为一证却病因各异;同为一病而又用方不同;同为一方又所治不同等。
这些都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应研究得十分透彻。对于读书学习,刘先生要求他逐步向深度及广度发展。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宋孝志又开始研读《外台秘要》、《千金要方》、《本草》、《医宗金鉴》等书。
并与《内经》、《伤寒论》等书对照学习,以寻求内在的联系。在宋孝志14岁时,他的一个同学腿上长了疖肿,疼痛难忍。但因未长成熟,不能开刀。他欲试试自己的本领,开了一个老师教的外用验方:赤小豆、花粉、贝母、乳香、没药、连翘各60g,共研面用鸡蛋白调敷患处。
用后红肿很快减轻,几天后就痊愈了。这件事增强了宋孝志学习中医的兴趣,也坚定了他立志从医的决心。从此,他抓紧时间向刘老先生学习,做到每读一本书都学有体会,每出一次诊都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此以后,在恩师刘希圣先生指点下,宋孝志从初涉医海开始步入医学殿堂。
二、步入医学殿堂
宋孝志17岁时,其舅父已年老体弱,出诊之事已渐由他代替。此时他已深刻的体会到,老师领进门,成败在个人,学医靠勤奋。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每次出诊归来首先向老师汇报,以求指正。一次,他看了一个麻黄汤证,自觉胸有成竹。
没料到当他叙述完后,老师说:此病脉证均是,但用药时机不对。现已立春,不宜再用麻黄汤了。因立春之后,阳气升发,再用麻桂辛散则耗伤阳气。霜降之后,立春之前才是真伤寒,用麻黄汤最适宜。用药要结合时令之气,要因时制宜。宋孝志听毕立即返回病人家中,因病人无汗而喘,改用麻杏石甘汤,果然药后病除。这件事给宋孝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并终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