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先生论文目录 浅析目录学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考辨论文范文格式
摘要 分析阐述了我国传统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总结了方志艺文志目录体系的特征,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成就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 方志 艺文志 目录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数量之多,品类之丰,举世无与伦比。
在这浩瀚的典籍之中,方志文献占有重要一席,历代学者探赜索隐、钩沉爬梳,对其编纂和研究逐渐深入且形成体系。特别是在乾嘉时期,方志理论日渐丰富,编纂实践日益增多,方志之学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
艺文志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南北朝的《关东风俗传》发端,至清季单行地方著述目录,前后绵延几千年,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发展,或记诗文,或录书目,其旨均在于存地方文献,以备后世考稽。
和众多的录艺文之文献相比较,方志艺文志之发展,千年来始终保持着编纂的连续性,倘从其学术和文化功能上来考察,同样起着和正史艺文志相同的揭示文献、考辨源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之所以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方志艺文志的贡献也在其中。
和卷帙浩繁的典籍相匹配,从分类的角度,形成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目的的目录之学。方志艺文志,是方志学和目录学研究之交叉点,其在著录书目的同时,对学术源流也加以考辨,但因方志艺文志长期局限在史学视野之下,对于艺文研究的畛域非常狭窄,阐述的内容通常是表述些艺文编纂的现象,而不能提供意义解读和研究路径。
只有追溯方志的目录学本性,才能正本清源,最大程度地揭示方志艺文志的功用和价值。
一、方志艺文志的特性 1.方志与艺文志彼此为用、相辅相成 从目录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最具影响的书目形式有三大类: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指历代史书中艺文志、经籍志所列书目,正史中艺文志、经籍志所录的书目是国家藏书目录,但又不等于国家藏书目录,前者所录有些是史臣从各种书目中搜罗而来,包括了私人编纂的书目。细数之,史志目录首先是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其次是补史志。
王锦贵先生说:“正史是承载史志目录的强大后盾,……正因为艺文志融于正史并成为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大大提升了史志目录连续编写、永远传播的社会功能,换言之,艺文志、经籍志依附于正史文献这一强势母体,也就意味着从此拥有了无限生长的巨大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除史志目录之外,艺文志也和其他的文献类型相结合,金石著述、佛教著述和学者文集等文献中也收有艺文志。
与此相近的还有类书、谱牒传志也有艺文之录。 方志中载艺文志之开端之作,根据唐代刘知几《史通·史志篇》的记载,当是北朝齐周间宋孝王所著《关东风俗传》,其中的《坟籍志》是最早的地方志艺文志,记录了邺地的地方著作,它比最早的正史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晚出了约五百多年。
到了宋代,伴随方志的成熟和定型,艺文人志渐成惯例,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诗文,被大量选录到方志中,不仅在方志中逐渐增加了比重,而且体例趋于完善,内容不断丰富,涌现了一些名家名作。
其后,元明继续发展,至清代达到一个历史发展的顶峰。清志家就此研究甚力,并积累了极其丰厚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民国时期,李濂堂先生还对清代地方艺文作了一次总结,集成专著日《方志艺文志汇目》,是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将方志艺文志汇缉为一篇者,虽其体例未能尽善,形同账簿,然其创例为厥后之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检索工具。
近人姚名达所著《中国目录学史》,将其以特种专科目录之“地方著述目录”录于其后。
艺文志嫁接于方志,可谓是强强联合,方志和艺文志,与其说是纯粹的从属关系或母子关系,毋宁说是彼此为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依照国人传统理念,国史是反映学术成果的基本载体,气势恢宏,体系宏伟,历代学人无不细究其奥,而方志则位列其下,就这一研究较为薄弱。
因此,研究方志艺文志,实乃对目录学史、目录学方法的一次总结,为史志目录、官私藏书目录的一种补充。王鸣盛说过:“凡读书最且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而“艺文志叙述学术品类流变、得失,实是学术的渊海,治学的门径”,方志沿袭正史录艺文,包涵着丰富的目录学智慧和目录学理论,且难能可贵的是,方志艺文志有因有创,并不是简单地搬用成例,在体例上限制较少,不仅就人物的数量和细节记述较多,还经常在条目的设置和资料的排比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