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概况
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ˊ~3137ˊ,东经11931ˊ~12003ˊ。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东面太湖水面与苏州太湖水面相连,东南临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三氿(西氿、团氿、东氿)相伴宜城两侧。
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80.7平方千米);市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千米,城市化率55.55%。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最高峰黄塔顶611.5米;东部为太湖渎区,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主要产地。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惠帝太安二年至怀帝永嘉四年(303~310年),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称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至年底,全市有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246个行政村、89个社区居委。户籍总人口106.78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5.81万人。其中,男性53.46万人,城镇人口52.93万人。
全年出生6606人,出生率6.21;死亡8386人,死亡率7.88;人口自然增长率-1.67。计划生育率99.72%,独生子女率89.1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17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少数民族36个近4000人。宜兴市人民政府驻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全市有耕地6.61万公顷、林地5.04万公顷;有中小湖泊29个,水域面积294.3平方千米;水库塘总容量1.34亿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资源11亿立方米。已探明矿种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种。蜀山独有的陶土是制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
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1.2万公顷,总蓄积量3600万支;茶园5000公顷,年产茶叶6359吨,是江苏省毛竹和茶叶主要产区。野生动物有野鸭、黄雀、黄鹂等鸟类上百种,狼、野猪、刺猬、松鼠等哺乳动物多种;还有银鱼、鲫鱼、草鱼、蚌、蟹等水产几十种。
宜兴物产丰富,享有陶都美誉,所产陶器驰名中外。和桥豆腐干咸而不齁;清廷供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腻;高塍猪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独特;太湖三鲜白鱼、白虾、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渎区百合被誉为太湖之参;丘陵山区盛产板栗、毛竹、竹笋和多种名特优茶,阳羡紫笋茶唐朝时就定为贡茶。
宜兴毛笋肉质肥厚,色泽黄亮,与黄豆同煮,被誉为江南名菜、下酒极品;张渚大白果种核大,苦味少,糯性好,口味清新,润喉养肺;野生菌类雁来蕈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洋溪萝卜和结球甘蓝菜成功注册为洋溪牌,结球甘蓝菜被认定为部级无公害产品;杜鹃花品种繁多;祥下芹菜销路广泛。
宜兴是全国闻名的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南部山区多溶洞,景奇形怪,已发现的80多个,开发开放的5个,其中善卷洞、张公洞1934年就对外开放。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5个。
善卷洞周围诸多梁祝遗迹更为吸引游人;玉女潭巨石环绕,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东坡书院和闸口天远堂的西府海棠为苏东坡创建和手植;滆湖之滨的天一度假村集吃、住、娱于一体,是江苏省最大的私家园林。城中有纪念阳羡第一人物周处的周王庙、太平天国辅王府、徐悲鸿纪念馆等人文景点;天一度假村和宜兴观光农业示范园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近年注意保护自然风貌,开发生态旅游,并利用城边丘陵山地和氿滨水面,建成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水浮地公园、湿地公园,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山水旅游城市初步形成。
宜兴历史悠久,先民勤劳朴实,留下众多文化遗存。位于芳庄镇溪东村的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体现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镇猪婆山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群居住点,1984年,吾桥村出土的汉代独木舟被南京博物馆收藏。
2002年发掘的骆驼墩遗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带过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点,对研究长江下游古代文明进程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2002年国内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建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的国山碑被誉为江南第一碑。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8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57个点)。
梁祝传说和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男欢女嬉》和宜兴手工刻纸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8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三跳道情、宜兴丝弦、易木排车水号子、男欢女嬉、马叉表演、猴棍、盾牌舞、马灯、大刀舞、宜兴手工刻纸、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均陶堆花、高塍猪婆肉、徐舍小酥糖、宜兴乌饭、和桥豆腐干、梁祝传说、观蝶节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9被个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宜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沿革
在宜兴湖洑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
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本地获得了较大发展。商代时期,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代表的“广富林文化”在此流传。
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因功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复称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
三国·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从此奠定了后来宜兴县城的空间位臵和发展格局。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下辖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至此,宜兴达到了历史上行政管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地跨约包括今常州、无锡、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属常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义兴县被分臵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臵鹅州,县城改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鹅州又改称南兴州,次年撤州复称义兴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
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
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
1983年起属于无锡市。
198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