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喝水才健康?牢记5个数字让身体“喝饱水”

2019-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喝1500-1700毫升水(即7-8杯水).其实,喝水不仅关系到人体对水本身的吸收,还决定了其中所含的矿物质的摄入.如钙.钠.钾.氯.镁.铁.锌.硒等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通过饮水也能提供一部分. "饮用水中的钙.镁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指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及生物统计系首任系主任何卡也指出,水是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喝1500-1700毫升水(即7-8杯水)。其实,喝水不仅关系到人体对水本身的吸收,还决定了其中所含的矿物质的摄入。如钙、钠、钾、氯、镁、铁、锌、硒等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通过饮水也能提供一部分。

“饮用水中的钙、镁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指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及生物统计系首任系主任何卡也指出,水是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微量矿物质的载体,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应引起重视。

到底怎么喝水才健康?一起听听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和解读吧!

喝水(供图/视觉中国)

口腔干燥、舌头肿胀,小便深黄,便秘,皮肤缺乏弹性,心悸,肌肉痉挛,头晕疲惫,感觉过热等,出现上述这些表现,就表示你的身体缺水了!水是最健康、最省钱也是最佳的饮品。多喝水可以有效促进身体的排毒和新陈代谢,使眼睛有神有光泽,皮肤更滋润。

英国东伦敦大学最近发现了喝水的另一个好处——让大脑更灵活。研究称,使用正确方法补充水分可使大脑运行速度明显提升。

研究共招募了34名志愿者。研究人员在志愿者空腹的情况下,测量其口渴的等级,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

结果表明,与口渴等级高的志愿者相比,口渴等级低的志愿者犹豫次数和时间都更少,答题速度更快,准确率也更高。 仪器监控显示,在身体水分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大脑的运行速度可提升14%。

研究人员表示,喝水激发了人的身体。通过喝水,大脑不再被缺水所困扰,从而运行速度更快,表现更好、更灵活。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补充水分?在平时生活中,建议牢记这5个数字,让身体“喝饱水”。

1200毫升: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毫升,也就是两瓶矿泉水。

21分钟:这是水从口进入全身细胞的时间。

25度:25~37度的水对人的健康最有利,因为这个温度的水在夏天是凉开水,冬天是温开水,称之为温凉开水。

5次:一般而言,一个人一天必须排掉1400-1500毫升的尿量。人的膀胱每次的储存量是200-300毫升,因此,每天必须跑5-7次洗手间,才表示喝够了身体所需要的水分。

4种人:虽然喝水有益健康,但有4种人要特别注意。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患者,都不宜喝太多的水,也不宜猛喝水,以免加重血管、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刚剧烈运动完的人更不能一下喝太多的水,容易引起意外。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及生物统计系首任系主任何卡教授曾做过一个研究,他调研了世界范围内的长寿地区,发现其饮用水pH都在7-8.5,即呈弱碱性,且这些地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等发病率相对更低。

何卡教授分析道,有些人认为水的酸碱性对人体酸碱平衡没有影响,但事实上,弱碱性的水意味着水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对健康有帮助。长寿地区饮用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尤其是镁等对慢性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军事作业与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为群通过研究发现,长期饮用PH为酸性的水,虽然人体酸碱平衡看似维持正常,但人体会通过动员骨质中的钙来维持酸碱平衡,从而损耗骨质,长期将造成骨质疏松等发生。

虽说弱碱性水对健康大有裨益,但饮用弱碱性水是不能改变人体的酸碱度。

胃肠道通过其自身的调节功能,会很快将进入体内的弱碱性水的pH值调节至机体内环境的pH值。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李铎强调,不管饮用弱碱性水,还是普通的矿泉水、凉开水等,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

虽然弱碱性水不能改变人体酸碱度,但选择弱碱性小分子水对营养尤其是植物营养素在胃肠道和辅助肾脏的消化是有益的。

那么,什么选择饮用水的关键是什么?——水质好坏。

弱碱性只是水质好坏的一个很小的参考因素,除了看pH值之外,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水质好坏作出判断:

首先,看水源。商家在标签的设置上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水本身出自名山好水源,一般都会在明显位置标注;如果没有,就一定要谨防可能来自城市自来水加工等方式的水源。

其次,看元素表,矿物元素也是决定水质好坏的关键。生产厂家都会将矿物元素明确标注在标签上,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本文综合:生命时报、健康时报、人民网、人民网-科普中国等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