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食疗方法有哪些?食疗调理脾胃虚一月见效

2019-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先说说大多数脾胃虚弱的症状:畏冷,很容易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季;舌苔较厚,有齿痕;肤色暗黄,缺乏红润与光泽;胖的较虚,皮肤松弛,尤其是腹部,经常 感觉无力;经血少,不规律;体重很难减轻,即便是吃的很少,仍然收效甚微,多吃一点体重就会增长;经常出现饱胀感,不易消化--如果你有三种以上的症状, 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为脾胃虚弱. 至于调理方法并不难,只要你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个月之后就会开始改善,并逐渐转好. 一.方便简单的山药薏米芡实粥. 很多人会奇怪这么一碗粥就可以了.是的,它是其中之一,也是效果最好的

先说说大多数脾胃虚弱的症状:畏冷,很容易手脚冰凉,尤其是冬季;舌苔较厚,有齿痕;肤色暗黄,缺乏红润与光泽;胖的较虚,皮肤松弛,尤其是腹部,经常 感觉无力;经血少,不规律;体重很难减轻,即便是吃的很少,仍然收效甚微,多吃一点体重就会增长;经常出现饱胀感,不易消化……如果你有三种以上的症状, 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为脾胃虚弱。

至于调理方法并不难,只要你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个月之后就会开始改善,并逐渐转好。

一、方便简单的山药薏米芡实粥。

很多人会奇怪这么一碗粥就可以了。是的,它是其中之一,也是效果最好的,是调理脾胃,补气血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我们要想气血充沛,必须先将脾胃调理好才行,那些吃点就长赘肉、饱涨不适、便秘、畏冷等情况,只要气血足了,这些症状也都会逐渐的随之消失,减肥对于大家 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粥也是五脏最好的补药,如果你的脾胃连喝粥都难以消化,那么药物就更难于消化吸收了,更何况它们不需要我们支出而是直接供给我 们气血的良药美食。

山药性甘平,气阴两补,是培补中最平和之品,可健脾补虚,滋阴利湿,建议选择新鲜的山药,如果到药房买,建议用干燥后的生山药为佳。

薏米,主要的功效在于健脾祛湿,补肺化痰,和山药同用,相得益彰。

芡实,和莲子差不多,同属莲花科,味甘、涩,都有健脾止泻作用,因其甘能补脾。但芡实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可以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是健脾补肾的绝佳首选。

这三种食材可以说是同气相求的好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同时又各有侧重。有不方便做在家熬制的朋友可以将三种打成粉(超市既有),平时煮粥加几颗红枣即可。

注:胃寒可去掉薏米;胃热可去芡实换白扁豆,或偶尔换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另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打造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夏天酷热以小枣为佳。当然山药也可以单独来吃,比如蓝莓山药,蒸山药,煲汤等。

如有人喝了此款粥感觉腹胀,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中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过一会就会舒服多了,几日之后就没有没有腹胀难以消化之感。

二、食不过饥饱,夏不贪凉食。

现代人十个人有7个 脾胃有问题多是饮食不计而造成的,常常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一些是减肥的人群疯狂的节食,再疯狂的暴食,久而久之吃坏了脾胃,依仗自己年轻,身体好,丝毫不 在意是否会影响健康,是否给自己带来什么健康隐患,过了三十岁之后就会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方知调理,其实防范永远比治疗更为方便更有有效。 尽量做到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因减肥节食。

另外夏季人体温度很高,人们常常在满头大汗时,恨不得拿个冰块吞进肚里,于是大量的吃冰镇时间过长的西瓜,冷饮,冰激凌等,这样就使胃部受到强冷的刺激而 造成胃部急剧冷缩,胃肠道血管壁就会突然紧闭收缩,造成一胀一缩的刺激,如果是吃热的食物同时,喝冰镇的饮料,啤酒更会加剧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造成了 脾胃受损,出现了脾胃虚弱症状。

西瓜和冷饮等在冰箱储存不能超过2个小时,比室温凉一些就行,还有就是不要吃的过多,冰淇淋等在嘴里含一会再咽下,也会缓解的多。

三、经常喝碗补血益气的牛肉西红柿汤

牛肉为补血益气的佳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切莫因为怕胖就放弃吃肉,牛肉绝对是你上好的选择,不仅因为含铁超高可以补血,还因为牛肉有很好的健脾益气的作用。而牛肉与西红柿可以说是绝配,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补血效果加倍,还可以降油脂,平衡酸碱。同时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也可以得到最大的释放,帮助女性抗衰老,防晒,美白。

看到了以上三点是不是很容易呢?其实为了自己的健康哪怕再麻烦一点也无妨,你说是吗?我们拥有怎样的健康,取决于我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怎样的生活方式。爱自己,爱家人,你才会拥有一份高品质的健康生活。

其它的食物搭配方法,可以参阅我其他的博文,在下面我做了几条相关博客的链接,比如三餐的搭配,蔬菜的食用方法等等。另山药薏米芡实粥未必要每天三餐都喝,一周内喝几次就好,比如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喝同样的,一周选择2次3次都可以,其他的时间可以经常变换其他的粥品。